|
陈中华: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得以平反,其姐滚钉板告状起到很大作用 “杨乃武与小白菜”进京上访洗冤成功的传奇在民间广为称颂,胜利的前提却是“滚钉板”。杨的姐姐进京告状,适逢三堂会审,于是击鼓鸣冤。她必须要先“滚钉板”,躺在一全是铁钉的刑具上,上压一重物,待她将讼状亲自递到政府大员面前时已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大部分史家因此案的结果而对慈禧赞赏有加。当我看见电视上数百名官员一起摘去顶戴花翎的壮观场面,真的觉得很爽。 单从戏文里编的情节来看,民间对民告官问题采取了多大的敬畏,胜算极微的漫长上访打官司路途充满了渺茫和恐惧,百姓要下多大的决心去走这条路。这并不是文艺作品的故意夸大,而是真实的历史,大清律规定:民告官如子杀父,先坐笞五十,虽胜亦判徙二千里。 《唐律疏议·斗讼》对“越诉”的惩处有这样的规定:“诸越诉及受者,各笞四十。”越级上访告状,先挨四十大板再说;宋太宗至道元年五月下诏:“诸路禁民不得越诉。杖罪以下,县长吏决遣。有冤枉者,即许诉于州”;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四月又进一步规定:即使确有冤枉,也“不得诣阙越诉”。 元朝稍微有些变通,《元史·刑法志》载,“府州司县应受理而不受理,虽受理而听断偏屈,或迁延不决者,随轻重而罪罚之”。明朝规定,“冤不得越告”。《明史·刑法志二》记载,洪武末年,“小民多越诉京师,及按其事,往往不实,乃严越诉之禁。”明宣宗宣德年间,“越诉得实者免罪,不实仍戍边。”到了明代宗年间,“不问虚实,皆发口外充军,后不以为例也。
清朝对“京控”告御状的,惩罚相当重。《大清律例·刑律·诉讼》规定:“擅入午门、长安等门内叫讼冤枉,奉旨勘问得实者,枷号一个月,满日,杖一百。”哪怕你告的是实情有冤枉,也得先受刑关押一个月,出狱哪天还得打一百大板。(来吧,告吧,死吧!)如果是集体越级上访,首犯“发边远卫所充军”,其他各降一等发落。如果查出背后的主谋,即使其未随京上访,“亦照首犯治罪”。 为了减少越级上访,唐朝廷要求县令必须亲自、认真审案。《唐六典·三府督护州县官吏》记载:“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字黎氓,敦四人之业,崇五土之利,养鳏寡,恤孤穷,审察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之疾苦。”如果老百姓对县里的审理不服,可以上诉,此时县衙会出具一份审理意见书,说明上诉者不服审理意见的症结所在,这个意见书用专业名词来说叫做“不理状”,相当于现代上访的“介绍信”。 “截访”在古代也不少见,如在清朝,有的贪官害怕“京控”,派专员或成立截访小组截拿“上访者”,扮土匪在半路上将上访者的盘缠抢走。清末地方官甚至蓄养打手,“专殴控漕之人”,民众控告无门,只好造反。 1873年,一个普通人的死亡,却让一个正直举人,堕入生不如死的深渊。随着事情的发展,最终竟然让许多朝廷大员,纷纷落马,遭遇悲惨。这个死者,不过是个豆腐坊的打工者,名叫葛品连。他还有个绰号,葛小大。这个人,身短头大,面黑貌丑,酷似“武大郎”。他的妻子毕秀姑,是童养媳,颇有几分姿色。由于喜欢穿白衣绿裙,加之水灵可人,人皆称她“小白菜”。 一日小白菜的夫君葛品莲暴毙身亡,由于这死得突然又蹊跷,葛家便将这风评不好的男女主给告到了清县衙,表示毕秀姑(外号小白菜)通奸杀夫。坏人诬陷下毒迫害、知县包庇蓄意作对、仵作办事不力法证不严谨、刑讯逼供身陷死牢、官官相护草草了事……抱着清者自清的态度进了这县衙,他二人本是认为误会解除便可放出,万万没想到,这一脚迈进大牢,竟用了三年才重见天日…… 幸得杨乃武姐姐千里滚钉板上京告状、《申报》数次深入采访使此案惊动京师,在数次更审后虽还予清白,然而两人受尽酷刑折磨的悲惨遭遇仍令人不胜唏嘘,其中主人公经历的细节与绝望,绝非这通篇数百字概括了得。杨乃武案得以平反之原因,并无特别之处。杨乃武案最终得以昭雪,除了杨乃武及其家人始终不屈上告外,还有其他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上面也提到,此案最终得以平反,舆论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其间舆论是经历了一个转折的过程。官方相关人员助纣为虐,颠倒黑白,不断洗地。刚开始,浙江的舆论都以为杨乃武罪有应得,但随着杨家不断上告,不断重审,暴露出来的疑点也越来越多,关于此案的议论和传闻也流传得越来越广,北京的浙江籍官员士人也从家信和家乡来人中得知了此案的曲折。舆论开始转向,认为杨乃武是冤枉的人越来越多。这也为此案最终在北京平反做了铺垫。 杨乃武案是典型的舆论力量,朝廷几次下旨认真审理,浙江官员竟敢阳奉阴违。封疆大吏以为孤儿寡母好欺负。为什么杨乃武案在浙江审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重见天日的。案子在浙江审了一堂又一堂,都维持原判,突然要翻过来,审过这些案子的官员的前程怎么办?所以就算错了也要错到底。而杨乃武案号称奇案,说穿了也不奇,官官相卫,那些复审的官员想要翻案的压力很大,只好一条道走到黑了杨乃武案翻过来是万幸,翻不过来才是正常的。即使翻过来,下场也已经恨凄惨了,杨乃武为了打这场官司倾家荡产,自己又因受刑瘸了腿,被革掉的举人也不准开复。本来还有希望中进士当官,最后是一切成空。因此,忽有感触,如今如果卷进什么冤案,不必涕泗交流,呼天唤地。现在的维稳,连滚钉板的机会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