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学历高低不能成为判断、是否为人才的主要依据 当前:在评价人才时过分强调学历的作用,致使不少人急功近利,想方设法弄一个文凭,给自己贴上一张人才的标签,而非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现行人才标准下,人们想的不是拼成绩、比贡献,而是拼学历、比职称。”造成假文凭泛滥成灾,已成为社会公害。“一些人为了获取更高学历,不惜弄虚作假;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熬白了头发。这些现象的发生,与不科学的人才标准有直接关系。” 据新闻报道:2019年上半年,上海GDP实际增速5.9%,北京是6.3%,广州是7.1%,深圳是7.4%,在一线城市中,上海GDP增速排名垫底,这是一个可以预料的数字,在各项政策不改的情况下,上海GDP增速和其它三个一线城市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从人口结构上来讲,2017年,上海户籍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5.06万人,户籍人口老龄化率为21.8%。4个一线城市中,2017年上海总体老龄化率为14.3%,北京为10.9%,广州是7.9%,深圳是3.4%。人口老龄化率的比例高低刚好和GDP增长排名反过来了。 在农业社会,在耕种土地有限的情况下,人口过量增长是一种负担;而在工业社会,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口,是一种财富,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不仅仅是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的主要消费者。对比一下日本和德国,两个都是发达国家,领土面积也差不多,但日本的GDP却一直比德国高,就是因为日本有1.3亿人口,而德国只有0.82亿人口,没有人口的增长,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与财富的增加。 2016年,为了控制人口,逼低端产业转移,上海开始大规模拆违,仅2016年拆掉5141万m2,2017年又拆掉不少于5000万m2,2018年拆违目标是3600万m2,估算下来,这几年相当于拆掉200万100m2的住宅,路边很多小店及工厂灰飞烟灭,对应的是上海走了24万人。除了拆违,再就是小孩上学,大概2012年以前,来上海打工的外地人小孩上学是很宽松的,但到后面,外地小孩上学慢慢要交社保,要本地有房子,对应的很多打工的人为了小孩上学只能离开上海;还有2016年开始更为搞笑的外地人买房政策,为了控制房价,外地人必须要连续缴纳满5年社保且要结婚之后才能在上海买房。 本来,人才并没有所谓的高低之分,对于社会来讲,一个学历低的理发师、电焊工、泥水工、服务员与一个研究生学相比,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并不一定就低;在西方国家,他们的收入差距也是很小的,而在我们国家,学历的高低成为判断是否为人才的主要依据,这本来就不是正常的现象,一个城市的持续发展,人才层次也应该是金字塔形的,西方国家也没有哪一个城市全部由本科以上的学历人口组成。而且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小孩是未来的希望,小孩消费是一个家庭除买房以外最大的开销,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上海本地人一般只生一个,来上海的外地人生二胎的比较多,没有外来年轻人,指望上海那些爷爷奶奶再生小孩去增加人口吗? 有时候很奇怪,和北京相比,上海不缺水,和深圳相比,上海不缺地,而且上海地势平坦,交通发达,为什么一定要限制上海的人口呢,解决城市拥堵、控制房价有多种办法,为什么要采用泼掉脏水就连小孩也一起扔掉的办法。目前上海每不到3个户籍人口中就有1位60岁以上的老人。根据当前上海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机械变动和自然变动情况以及上海城市人口总量规划目标2500万人等因素测算,2030年左右,上海常住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历史峰值,约为480万人,常住人口老龄化率为19.2%。 发达国家的公务员队伍不追求高学历,甚至高技术企业也不追求高学历。比如,美国国务院招聘外交官要求极为宽松,只要求高中以上学历;而在美国一家大报一年刊登的3544则科技类招聘广告中,2799则没有任何学历要求,而要求学士学位的仅206则,要求硕士的仅77则。人才标准不仅应该包括‘显现’的人才,还应该包括‘潜在’的人才;不仅要涵盖有学历有职称的人才,也要涵盖没有学历和职称、但有专门技能的人才。“我们的人才新标准应当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