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依法严厉打击炒房者,禁止有钱人无限买房 近日,据人民日报报道,买房送车、送车位、送装修、送物业费,房地产市场的促销手段,在“金九银十”期间争相上演,有的项目甚至还传出6折优惠,这不禁给购房族以优惠力度很大、价格大幅走低的错觉。但中新经纬客户端走访发现,进入9、10月份,房企的优惠促销虽然有所增加,但与往年相比,力度上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所谓的“骨折价”、送宝马也多是营销噱头,大幅降价只出现在个别尾盘或销售状况极差的项目。 作为普通百姓,要脚踏实地过日子,别老想一夜暴富的美梦。房价六折送宝马小汽车,那就是天上往下掉馅饼,那是万万不可能的。房地产老板会那么傻吗?如果房地产开发商不是骗人的,请他们在促销广告上加盖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公章,并让法人代表签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做不到这些,促销广告又有多少可信度?而且,在促销广告背后的卖房合同或协议中有没有其它陷阱值得格外小心。如果不提高警惕,就会上当受骗。 作为普通百姓,买得起房就买,买不起房就不要奢望天上往下掉馅饼。现在的房地产开发商有几个是遵守诚实守信职业道德的,又有多少商品房的面积是与签合同和协议时一致的,是开发商没有再问买房者要多出面积部分房钱的?每栋房子的建筑面积是事先经过监管部门审批规划好的,怎么会在新建过程中房子的面积突然又增加了?而且,多出部分的房钱都是要上万的,甚至一万两万都不止。 所以,根据“历史的经验”,买房者千万别想在房地产身上沾光,房地产老板不坑人就算谢天谢地了。因此,不管房地产开发商老板想出什么样的忽悠促销广告,买房者都必须三思而后行。房地产开发商之所以敢欺骗买房者,是因为依法监管总是在躲猫猫,监管者就像和开发商老板伙穿一条裤一样。如果各级地方住建部门能把中央关于“房子是让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贯彻落实到位,我国的商品房价格能不断水涨船高,能让老百姓望房兴叹,连连摇头买不起房子吗? 房价只升不降,说明有人在继续做炒房生意。而且,炒房者迟迟不买房,是在观望中央是不是会颁布新政策,对多余房子征收房产税。一旦没有新的税收政策出台,炒房者就会继续做炒房生意。尤其是每个城市地理位置特别优越的商品房价格,只会涨价,不会回落。正如新闻报道中所说,房价低一点的,都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水电气不能保证生活所需,需要耐心等待各项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而且,这些房子卖了很长时间,开发商一直卖不出去。但是,这样的房子必定不是多数,而是少数。所以买房者即便是不讲条件,想买到一套便宜房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炒房者炒房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高评高贷”,不用自己的钱就可以买房,然后再转手,赚取高额的差价;二是抓住普通购房者“买涨不买跌”心理,通过垄断市场,坐地起价,制造热销的假象,以让购房者产生恐慌心理,盲目入市。 一、高评高贷 高评高贷是二手房买卖过程中一种违规操作。炒房者通过高评高贷,甚至可以不用花自己钱,而利用银行贷款来买房,之后再卖出去来赚取巨额的利益。 假如一套房子的价值是一百万的,首先炒房者从中介手中全款买的,然后再通过关系,找到第三方的评估机构将该套房产的估值评高,例如评到一百五十万。之后再通过银行贷款购买此房,贷款额度可以做到评估价的七成,也就是一百零五万。最终的结果是,炒房者一分钱没花买了一套房子,手头反而比之前多了五万元。 在实际操作时,情况会比上面说的复杂一些,但基本逻辑不变。接下来,一旦楼市涨了起来,炒房者就会出售手中的房子。上面的案例中,如果那房子的市场价格到了一百六十万,炒房者出售套现的话,就几乎可以白赚六十万。 二、垄断市场、坐地起价 除了高评高贷之外,炒房者另一惯用的伎俩就是垄断市场,坐地起价,营造出楼市火爆,供不应求的的局面,让普通购房者陷入恐慌,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暗示下,盲目入市,成为接盘侠。 例如,某个区域的二手房的价格在八千元元左右。炒房者报团进入后,会将市面上大部分好的二手房房源以此价格买入。接下来,他们会将已买部分房源以一万元的售价在中介门店挂出,几天后下架;之后再将部分房源以一万两千元的价格挂出,然后再下架。 同时,他们也会借助各种渠道,来宣传,让普通购房者局的,这些房源都是被买家买走了。虽然以上操作,都不是真正的成交,但却给其他二手房卖家以及普通购房者制作了一种假象,那就是楼市已经处于了卖方市场。于是,其他的卖家自然也会惜售,借机上调挂牌价;而普通购房者则会恐慌入市,此时的该区域二手房的价格,已经由八千元变成了一万两千元,炒房者会借机套现,赚的盆满钵盈。 以上两种方式,是炒房者惯用的手段。炒房者之所以能够获取巨额利益,主要还是钻了政策的空子。要想让商品房出售价格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开发商不敢随意涨价,有钱人不敢炒房,哄抬房价,那就需要各级住建部门依法履职尽责,依法严厉打击炒房者,禁止有钱人无限买房。只有把公共资源依法严格控制起来,每个城市的商品房价格才能让买房者所接受,监管者才能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而不是领导会议上的标语和口号。 北京法健咨询服务中心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