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 中华论坛 >> 陈中华:孙文斌是位舍己救母的孝子,法院不应判其死刑立即执行
陈中华:孙文斌是位舍己救母的孝子,法院不应判其死刑立即执行

陈中华:孙文斌是位舍己救母的孝子,法院不应判其死刑立即执行


陈中华.jpg


2020年1月16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孙文斌故意杀人一案,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孙文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法院认为,被告人孙文斌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罪行极其严重,依法应予处罚。孙文斌作案后报警,到案后能够如实供述其所犯罪行,应依法认定为自首。鉴于孙文斌犯罪性质极其恶劣,杀人手段特别残忍,情节、后果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虽有自首情节,但不足以从轻处罚。法院依法当庭作出上述一审判决。


我认为:孙文斌是位舍己救母的孝子,法院不应判其死刑立即执行。判孙文斌死刑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更应该深入挖掘孙文斌杀人的动机,法律是死的,立法和执法是灵活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执法者不但要处理即成事实,更应该个体化分析每一件案例背后深层次的矛盾纠纷所在,机械化处理无异于机械。只有彻底解决了矛盾的根本,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据法院解释说,孙文斌当着众多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面持刀肆意杀人,那孙文斌为什么杀了人不逃而是选择自首?既然知道自己罪责难逃,为什么不多杀几个,而选择只杀其一人? 这位医生的死背后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情?故意杀人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说明法律也是有情的;同是故意杀犯,根据情况可以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孙文斌是因不满医生对其母的治疗,而怀恨在心、意图报复,持事先准备的尖刀反复切割、扎刺值班医生颈部,致医生死亡。孙文斌作案后报警投案自首并且没有滥杀无辜,法院应当轻判杀死医生的孙文斌,医生才能不敢胡作非为。若杀死杀死医生的孙文斌,以后医生们会更加有恃无恐胡作非为,把患者当成了“摇钱树”进行过度医疗,使得患者人财两空,导致医患关系紧张,频发伤医案件。在医疗产业化下的医院,早就是创收部门了。近些年来发生了不止一次极端案例的医患冲突。在这些伤医、杀医案的背后主要原因是很多医生把患者当成了“摇钱树”进行过度医疗,使得患者人财两空,导致矛盾的真正爆发。


每一个人一旦失去母亲都是很大的悲伤,这个事情对医生和患者家属都是一个血的教训!双方都要学会换位思考。作为医生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医德高尚,把病人视为自己的亲人来对待,秉持“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的态度,处处为病人着想,而不是只追求利润最大化。孙文斌虽然故意杀医,但不完全是他的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世上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杀了医生,明知自己也活不了还去杀,这种同归于尽的方式,必有原因。若,只能用“神经病”才能解释的通,那一定是掩盖什么。孙文斌难道真是个神经病,不然的话他为什么要杀一个为他母亲尽心治病的医生,他应该感谢这位医生才对,但是遗憾的是他把这个医生杀了,这不论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是说不通的。


据孙文斌之姐孙英说:他们和医院的两大矛盾之一,在于能否将母亲从急诊科转向住院治疗,但得到的回应是医院没床位。她说,在急诊治疗下去意味着无法使用医保而需要自费,但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好。据孙英介绍,随着母亲病情每况愈下,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让孙文斌不满,他总是唠叨,“想住院又不让咱们进,医院就想置咱们于死地,让咱们把钱都花在这儿,倾家荡产”。


患者家属与医院有另一个矛盾,也是最主要的矛盾。他们认为,是医院乱用药导致母亲昏迷的。患者女儿孙英称,在来到民航总医院之前一段时间,魏某曾因“有些喘”,在朝阳区小庄医院(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住院,出院时身体各项指标检查合格。后来母亲魏某因为不想吃饭来到民航总医院就医,要求“输点营养液”,在输完液后身体情况变差,本想离院的魏某因状况不佳而在该科继续治疗,身体情况却越发糟糕,出现了高烧不退、昏迷等情况。就是“杨文医生输液给输坏了”。


两造争端的焦点就在于输液。那究竟患者被输的是什么注射液呢?据民航总医院一名医生向记者承认,杨文医生给患者开了营养液和醒脑静并告知了患者。“醒脑静”是什么东西?原来,是一种中成药注射液。中成药注射液不良反应高发,这不是什么秘密。官媒也多有披露。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指出:2017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和口服制剂所占比例分别是54.6%和37.6%;2017年中药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照给药途径分布,静脉注射给药占84.1%。


根据法治周末的数据:2013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为12.1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5.6%。与2012年相比,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增长17.0%,严重报告数量增长22.3%。2014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为12.7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6.7%。与2013年相比,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增长5.3%;严重报告数量增长26.0%。2015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同样为12.7万例次;不过,其中严重报告比例增加,为9798例次,占7.7%。


至于为什么被有识之士纷纷诟病的“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没有经过安全性有效性验证”的中药注射剂,不但没有退出市场,还占据了医院小半壁江山?虎嗅网在《一年12万起不良反应,中药注射液一年仍能卖千亿?》一文中说“中药注射剂往往属于独家品种,在药品招标中享有单独定价权,利润空间很大。产品竞争较弱却有高回报,使得越来越多的药企盯上了“中药注射液”这块肥肉。围绕着中药注射液的是各方的利益均沾,自然是有更多的药企、医药代表、医药、医生愿意为中药注射剂的推广和使用,亮绿灯,开后门。


作为普通人的你我,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健康竟然被当作金钱勾当的砝码。”回到本次北京孙文斌杀医事件。“性情温柔”的杨文医生给患者魏某开的“醒脑静”,就属于不良反应极高的中成药注射液。按照医学类比较权威的媒体“丁香园”的条目里说,醒脑静的成分有人工麝香、栀子、郁金、冰片,辅料为聚山梨酯80、氯化钠。划重点——该条目清楚写明,醒脑静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是过敏性休克,必须及时抢救。


这种不良反应,对于年轻力壮的患者来说,可能就扛过去了,浑身起些红疙瘩,发发高烧,休息几天可能就缓过劲来了。但对于一个有肿瘤和脑梗后遗症的95岁高龄女病人来说,可能就扛不过去了。昏迷不醒,躺在急救室里,每天花至少一两千医药费。这算不算“输液给输坏了”呢?


现在回过头去看,杨文医生同事在社交媒体上散发的那篇文字里对病患者家属行为的恶意描画,是不是显得有了一些合理性?在一个95岁、满身病痛、器官慢性衰竭的老年妇女身上,滥用充满争议、不良反应比例极高的中成药注射液,这个医生难道真的医德医术俱佳,“性情温柔、全是好评”,到了大家必须异口同声善颂善祷的地步么?这家医院真的是把治疗和护理病人摆在第一位么?


今年五月,因女儿在美国涉及贿考丑闻,步长制药董事长一度陷入舆论漩涡。步长制药就凭一种中成药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一年就赚了几十亿。而“丹红注射液”因不良反应频发,26次被列入重点监控名录。而早在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网站发表的一篇论文《30例醒脑静注射液不良反应》(通讯作者: 郭晓昕,主任药师),就表明了当时患者注射醒脑静后起码发生了三十起不良反应,其中中老年患者占56.67%。醒脑静注射液,同样被全国多省市纳入当地重点监控药品名单。


伤医事件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在民航总医院杨医生被害案件中,尽管警方没有公布调查结果,但是通过媒体的挖掘,已经曝光出了很多相关信息。不敢说完全可以看到事件的“全貌”吧,至少可以对杨医生被杀的前因后果有基本的了解。至于说,孙文斌最终会被如何判处,这应该是司法审判的结果。然而,按照当下的舆论与社会情绪来说,斩立决孙文斌也会是“大快人心”的事情。不过,即就是孙文斌被执行死刑,甚至斩立决,难道说就能避免类似伤害医生的行为吗?我看很难。


从家属的口中得知:“随着母亲病情每况愈下,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让孙文斌不满”。他总是唠叨:“想住院又不让咱们进,医院就想置咱们于死地,让咱们把钱都花在这儿,倾家荡产”。总而言之,直接杀死杨医生的是孙文斌,而间接“伤害”杨医生的,至少还有医院管理部门和不合理的医保管理制度等。正是此类诸多因素,导致了如今医患冲突频繁,导致了医生成了“牺牲者”,也使得病患者或者家属以命相博。


社会矛盾升级的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表达不满,二是言语攻击,三是是暴力伤害。是的,这是一起偶发的刑事案件,但真的不存在医患纠纷么?双方若没有任何纠纷,莫非凶犯是可以免于刑责的精神病患?显然,这不是事实!国人同胞有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逻辑,把罪犯绳之以法,就能减少类似案件的发生。其实,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没有得到社会学的严谨论证,或者不客气地说,认为杀人偿命就能缓解或压制所有的社会矛盾,这根本就是错误的,只有直面真相才能亡羊补牢。


北京法健咨询服务中心陈中华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