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 中华论坛 >> 陈中华: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没有皇帝出面很难纠正
陈中华: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没有皇帝出面很难纠正

陈中华: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没有皇帝出面很难纠正


古.jpg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悲惨遭遇令人唏嘘不已,100多年来,这桩冤案被改编成了戏曲、电影、电视剧、长篇小说等,广为人知。


    杭州市余杭区的文史专家俞金生在2004年5月的一次偶然机会,获得一条重要线索:在湖北省浠水县的一位杨氏后裔,有一张来自法国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的老照片。


    俞金生最终获得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的杨乃武眉清目秀,个子不高,比小白菜矮了半个头。杨乃武用二只手托着沉重的枷锁,以便减轻枷锁对二人肩部的压迫。而小白菜则上眼皮下垂,双手缩在袖子里,似乎不大喜欢面对镜头。


    据史料记载,小白菜“美而艳”、“受诸极刑,而色终未衰”,但看照片似乎有些夸张。至于这张照片为何会出现在法国,其中还有一段渊源,而且与当时的慈禧太后有关。


    杨乃武(1841年—1914年),浙江余杭人,字书勋,又字子钊,家世以种桑养蚕为业,性格耿直。20多岁即考取秀才,33岁考中举人。


    就在杨乃武中举当年,余杭人葛品连和新婚妻子毕秀姑租住在杨家。18岁的毕秀姑生得白皙秀丽,身材高挑,因喜欢穿白衣绿裤,街坊便给她起了一个绰号叫“小白菜”。


    因杨乃武教毕秀姑识字,两人过从甚密,加之葛品连在县城一家豆腐店做帮工,平时不常回家,小白菜经常跟杨乃武一家人一同吃饭。时间一长坊间便谣言四起,盛传“羊(杨)吃白菜”。


    为了打消流言蜚语,葛品连和小白菜不久便搬出了杨家,双方不再来往。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初九,葛品连患流火疯症暴毙,葛家认为死因可疑,于是报官到了余杭县衙。外界也议论纷纷,说杨乃武与小白菜有私情。


    因杨乃武曾举报余杭知县刘锡彤犯法,刘对杨怀恨在心,于是便认定是杨乃武与小白菜通奸下毒、谋害亲夫。


    刘锡彤徇私枉法,刑询逼供,将杨乃武三次上夹棍,杨三次昏死,但拒不画供。刘锡彤便将供词“死者口鼻流血”改为“七孔流血”,判小白菜谋杀亲夫,拟判处凌迟;判杨乃武通奸杀人,拟斩首示众。此案经层层上报杭州府、浙江巡抚、刑部,几成定局。


    在杨乃武几个好友的鼎力帮助下,妻子詹彩凤、姐姐杨菊贞前后二次赴京告“御状”伸冤,浙江红顶商人胡雪岩还资助了赴京的全部费用。这起案件惊动了同治皇帝,下令重新审讯。但因清朝官员贪腐,且官官相护,杨乃武与小白菜受尽酷刑,终含冤认罪。


    直到光绪二年(1876年)12月9日,在慈禧太后的亲自过问下,刑部尚书桑春荣亲审此案,在朝阳门外海会寺对葛品连的尸棺开棺重新验尸。


    在刑部任职60年的老仵作照《洗冤集录》说法,证实葛品连并非毒发身亡,乃得病而死,只是骨头表面发霉。


    1877年2月16日,这桩震惊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经3年宣告终结,杨乃武与小白菜获无罪出狱。但二人因在狱中多次被严刑拷问,皆一身伤残,而且杨乃武的功名也不能恢复。


    杨乃武的女儿杨浚于1967年12月去世,她在1963年留下一份口述资料:根据杨乃武生前所述,当时海会寺验尸现场满是围观的人群,当时一名法国记者也在场。


    当验尸官宣布尸体无毒的时候,这位法国记者兴奋地跑到杨乃武和小白菜的跟前,大声用中文喊道“无毒!无毒!”这张珍贵的照片就拍摄于海会寺的验尸现场。


    那么这庄惊动老佛爷,导致140多名官员被罢免的案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要从毕秀姑说起来。


    一


    清末同治十二年,杨乃武刚在乡试中考中举人,而小白菜毕秀姑则是豆腐店伙计的妻子。


    毕秀姑早年丧父,后来随母亲改嫁给一个小商贩。但身为养父的小商贩,对她颇为嫌弃。


    当时,县城里有家葛氏豆腐店。店主葛大,其妻喻氏生子葛品连,人唤葛小大。


    .


    自葛大去世后,喻氏便改嫁一沈姓木匠。而葛小大则关了豆腐店,靠着磨豆腐的手艺,给别的豆腐店帮工。


    眼看葛小大已到成婚之年,喻氏便托媒送礼,为葛小大迎娶了毕秀姑为妻。


    说起来,这毕秀姑人如其名,长得模样俊俏,再加上她平日喜欢着青衫围个白围裙,所以人人都叫她“小白菜”。


    相较而言,葛小大就长得太不出众了,他身形粗短肥硕,空有一身好力气。


    婚后,由于继父家房子捉襟见肘,葛小大便和毕秀姑在外租房而居。


    赶巧,城中士绅杨乃武修缮房屋,找的就是葛小大的养父沈木匠。


    葛小大听沈木匠说,杨乃武家房屋很多,于是便以1000文的租金,租住在了杨乃武家。


    杨乃武家世代以种桑养蚕为业,家境殷实。他又聪慧好读,就在这年乡试成为余杭县史上第48位举人,深得乡人羡慕。


    二


    葛小大和毕秀姑搬住进杨乃武家中的空屋后,葛小大早出晚归,忙于生计。


    毕秀姑为人勤劳,且性格温柔,经常帮杨乃武的妻子詹氏做点活计。一来二去,杨乃武和詹氏都对她非常和善。不仅杨乃武在闲暇时教她习字读书,詹氏也因她一人在家,常常喊她一同吃饭。


    但哪里都有好事者,一些人本就妒忌杨乃武,见他又无故教毕秀姑读书,于是便四处造谣,说他和毕秀姑有私情,甚至还编出“羊吃白菜”的梗来。


    风言风语很快就传到了葛小大的耳中。葛小大本就心胸狭隘,听闻后不免起了疑心。数次悄悄蜇回,尽管撞见杨乃武教毕秀姑习字,但始终并不见他们有不轨之举。但就算如此,葛小大依然满心醋意,常常拿毕秀姑出气。


    杨乃武得知后,为了不惹祸上身,便故意提高房租。而葛小大也心知肚明,于是又另租了房子,和毕秀姑搬走,两家从此不相往来。


    谁知搬走不久,流氓无赖便趁葛小大不在家时,故意来调戏欺辱毕秀姑。其中就有知县刘锡彤的儿子刘子和。他早就觊觎毕秀姑的容貌,便趁机巧施手段,迷奸了她。


    事情发生后不久,葛小大突然发急病去世。他的生母喻氏见他身体乌青,两鼻有血,再加上街坊邻居也议论纷纷,认为他正值青壮,突然暴死,实在是死得蹊跷。于是,喻氏便将葛小大之死,作为命案上报给了知县刘锡彤。


    很快,仵作沈祥匆匆验尸后,向刘锡彤禀报称葛小大的确是中毒而死。


    刘锡彤访得毕秀姑曾和杨乃武有过一段风言风语,于是大喜过望,立刻将毕秀姑拘捕入狱,并亲自审理。


    三


    刘锡彤为什么会大喜过望呢?


    原来,刘锡彤为人贪婪。他在任上行径腐败,克扣钱粮,徇私枉法,恶行颇多。因此,好公义的杨乃武不仅数次向州府举报他的恶行,断他的财路,还常编打油诗挖苦讽刺他。因此,他视杨乃武一直为眼中钉肉中刺。


    再加上刘子和担心毕秀姑会将他做的事情说出来,于是先向刘锡彤陈述了他迷奸毕秀姑一事。


    刘锡彤一方面要保护儿子,另一方面正好藉机除去杨乃武,所以他对毕秀姑动用了各种酷刑。


    毕秀姑受不住严刑拷打,最终按刘锡彤的要求,被迫招供承认“自己用砒霜杀死了葛小大,而砒霜则是杨乃武所给”。


    紧接着,刘锡彤立刻将杨乃武抓捕归案,即刻审理。


    然而,杨乃武拒不承认他和葛小大之死有关联,并出具了他在案发时不在余杭的证据。


    但刘锡彤颇为狠毒,一心想要置他于死地,所以立刻向州府汇报了此案,并要求解除他的举人身份,好对他施以刑法。


    不待州府文件下达,刘锡彤便迫不及待地对杨乃武刑讯逼供,想迫使他承认与毕秀姑通奸杀夫。


    然而,杨乃武虽被打得遍体鳞伤,却始终不肯承认与此案有瓜葛。


    为了能早日判定杨乃武死刑,刘锡彤将案子上报州府陈鲁,请求二审定案,好为死者葛小大伸冤。


    陈鲁和刘锡彤都是湘军出身,本就很有情谊。再加上刘锡彤已经将此案定为通奸杀夫案,所以当他二审时,便对本就被酷刑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杨乃武继续动用酷刑。最终,受不住酷刑的杨乃武屈打成招。


    于是,陈鲁匆匆结案,并把杨乃武处以斩刑,毕秀姑则被处以凌迟。


    决出来后,杨乃武的寡姐和妻子有如五雷轰顶。


    四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杨乃武的寡姐杨菊贞了。


    杨菊贞比杨乃武要大上10岁之多。她早年嫁人,但出嫁不久,对方便因病去世。于是她便回到娘家,由于父母亡故较早,她便和杨乃武相依为命。


    经过查访,杨菊贞断定弟弟杨乃武被冤枉了。于是她花钱打点,在狱中见到了被折磨得只剩半条命的杨乃武,并让杨乃武草拟了一份被屈打成招的证词,她拿着证词,便一级一级上访告状去了。


    没想到,她一直告到浙江巡抚杨昌浚那里,案子经过一审再审,都因为刘锡彤暗中行贿,从中阻拦,一直还是维持原判。


    无奈之下,杨菊贞决定上京告御状。


    当时,红顶商人胡雪岩正在杭州筹建胡庆余堂。他手下有个幕僚,正是杨乃武的旧友。于是,这个幕僚便将杨乃武的案子告诉了胡雪岩。


    胡雪岩一向乐善好施,听闻后,也认为此案有草菅人命的嫌疑。


    在见到杨菊贞,看到证词后,也很支持杨菊贞告御状的行为。不仅垫付了她进京的开支费用,还特意给做京官的浙江官员夏同善写了一封信。


    夏同善得知后,也认为必有隐情。于是在和翁同龢商议后,将杨乃武一案移交刑部,希望能重审此案。


    然而,刑部派去的官员收受贿赂,再加上杨昌浚等地方官员,又以“此案经过多次审理,早就铁证如山,如果轻易推翻案件,不光会对地方官员以后审案不利,还会引起地方士绅哗变”软硬兼施,因此,最终还是“维持原判”。


    杨菊贞见此,于是再次上京城告御状。


    五


    此时,这桩案子已经闹得天下皆知。此时,我们还不得不提到近代上海的报纸《申报》。申报刚开始是作为奇闻异事报导的,不过很快开始质疑这起案件,提出了几大疑点。从1874年1月6日,到1877年5月7日,3年多的时间,《申报》共发表了44条消息、18篇论说,8则评语按语、15篇谕折、1份状子和1则广告,对此案投入的力度不可谓不大。


    一些有良知的士人,和知道杨乃武为人的人联名上疏,不仅控告官员官官相护,徇私枉法,草菅人命,还极力要求此案应移交京城审理。


    夏同善和翁同龢见舆论难平,不得不向两宫太后禀报此案,并恳请将杨乃武和毕秀姑押往京城,进行终审。


    慈禧太后为平民愤,将此案交由刑部主审。


    结果,刑部对葛小大的尸身重新验定后,发现葛小大并非毒发身亡,而是疾病引起的死亡。于是,此案真相大白,杨乃武和毕秀姑的冤情也得以解除。


    既然如此,那些涉及此案的官员,当然脱不了渎职的干系。于是,在慈禧的指示下,对涉案官员经过调查讯问后,按律法革职140多名官员,并永不叙用。


    从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查处看,当今的制度还不如清朝的制度。中国现在急需要一个皇帝,群龙无首的集体领导必需尽快改正。因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内部,当时若无孙中山等捣乱,清朝就不会灭亡。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就是毛 。因为有毛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的核心实际上是邓。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


    不能否定权威,否则至少要耽误时间。如果“党中央、国务院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我们要定一个方针,就是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深化改革。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不但要迅速,而且要有力,否则就治理不下来。”

  

  中国目前改革最大的困境是缺乏改革的动力和权威,过去中国改革的启动,有邓这样的权威领袖,但邓也只是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而现在中国已不复有邓的权威,而既得利益集团、新的权贵集团对于改革的阻力比任何时候都大,同时面临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的压力,这使得新的改革比当初的改革要难很多。经济改革的左腿往前迈了四十多年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右腿基本上还没有动,人已经走不动了,这是改革的挑战;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相比当初的经济体制改革要难很多,但今天改革的动力和权威可能只有邓时候的1%,这就是改革的困境。


  坚决处理损害中央权威的言论和行为。1989年9月4日,邓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时指出:“中央的话不听,国务院的话不听,这不行。特别是有困难的时候,没有中央、国务院这个权威,不可能解决问题。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对于不听中央、国务院的话的,处理要坚决。”


  当我们今天重温邓同志关于“维护中央权威”思想的这些光辉篇章时,依然能获得有益启示: 当前直接威胁到我党执政安全的有三大问题:中央权威被严重削弱,政令不通;无法遏制的大范围、大面积和全方位的社会整体腐败;官权滥用和官民对抗。我党当前面临的最大危机恰恰来自于我们的内部,不变革必然会亡党亡权。要变革,必须首先要保证我们政权的稳定。一切变革都要围绕着加强中央权威进行,中央权威是执政党的生命线,中央权威高于一切。为巩固我们的政权,任何手段和方法都是必要的。 


  是中国现在是个没有主人的国家,这个国家就像一个肥肉,谁有本事抢的多,谁就分的多。古代帝王是国家的主人,是家天下,就是说国家的产权归帝王,于是帝王就肯定会对自己的国家上心,会认真治理自己的国家,起码自家的东西。有大臣投敌卖国,全家抄斩,灭九族。而现在不同,这个国家的以前的主人没了,被革命了,新的主人本来是人民,结果大权旁落,于是这个国家似乎就没人管了,谁想捞就捞,捞完了,就拍拍屁股跑到外国去。国家的管理者似乎也不把国家当成自己的,美国人想捞点,就给你,3万亿美元够不够,不够,再央企分红给你,实在不够,我就补贴出口产品给你。那些政策的制定者似乎自己成了美国人,中国是他们手里的殖民地,丝毫不在乎中国人自己的利益,却只在乎美国人的利益,因为美国人有权有势。


  中国真需要一个大权独揽的皇帝; 集体领导会导致权威的流失,从而也是中央政府权威的流失。中国现在的情况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传统的“统而不治”的特点,包括中央和地方之间、国家和社会之间、政府和人民之间等等。“统而不治”必然会导致危机的。集体领导体制下会导致的集体不负责任的结果.同一层级的领导人互相制约,自己不做事情,也不让他人做事情,结果是谁也做不了事情,谁也不负责任。


  中国共产党应当设立主席职务,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更好些,目前的大多数地方的省市委书记就是担任人大主任,中央应该这么做。中国领导人要集权才有权威,有了权威才能使令出中南海,现在中国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政令不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不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使中央的决策得不到实行,解决不了这个根本问题,中央的方针政策再好也是没用的,全国政协委员杨志福曾当面向总理温家宝念出了一段近些年流传的民间顺口溜──“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文件根本不兑现。”这个夸张的顺口溜反映的虽然不是主流,但问题也的确在大多数地方和部门存在。


  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习集权,让习任中国的国家主席和全国人大委员长,让他拥有立法权及有监督一府二院的执政执法权。使中国的最高权力依照宪法,真正归属全国人大。中国决不能再搞集体领导了,集体领导往往给人认为反正什么都是集体决定的,无所谓,出了事互相推诿,无人负责,无法追究责任,集体领导还导致政权无权威,造成政令不畅。当然,民主还是需要的,但民主是要有序的。中国要民主也是要有序的民主,无序的民主会使公民走上街头,举行集会,从而可能引发政局的不稳定;使一些在非民主条件下很简单的事务变得相对复杂和烦琐,从而增大政治和行政的成本;无序的民主往往需要反反复复的协商和讨论,常常会使一些本来应当及时做出的决定,变得悬而未决,从而降低行政效率;无序的民主还会使一些夸夸其谈的政治骗子有可乘之机,成为其蒙蔽人民的工具,无序的民主还可能破坏法制,导致社会政治秩序的一时失控,在一定的时期内甚至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无序的民主也可能破坏国家的和平,造成国内的政治分裂。


  中国应当实行党主民主的政治制度,领导人民选官立法,严格依法治国。真正的民主是有序的民主,有序的民主要有个主持的领导人,这个主持的领导人就是党国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人民群众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可以向主席提出,主席把人民群众个人的意见或建议在网络及各新闻媒体公布出去,让大家讨论,或开会讨论,从中吸取受到多数人赞同的去做就行了,这就是有序的民主。也是真正好的民主,对于下任国家领导人由谁来当,也可遵循这个办法,在主席主持下,实行有序的民主选举,由国家主席指定几个接班人,把指定接班人的理由及接班人的情况公布于众,从群众的意见中择优录取,这样的权力移交肯定会顺利稳定,而且也是真正的好民主。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多党轮流执政。其实这是一种任意的夸大和欺骗,甚至是有人恶意伪装。我们以美国为例,首先我们说美国从来不是多党轮流执政。即使以美国包装出来的伪装来看。美国主要就是两大党派。很多时候,一个党的总统可以连续多任。实际上美国的总统更多的时候并不代表自己所在的党派。而是利用一个党派来取得自己的任职资格。因此一个政治家改换党派很正常。但是美国总统并不是美国的权利核心,很多时候美国的议院比美国的总统具有更大的权力。这就是制定法律的权力。而美国的议院很少一党独大,而是多数情况下,必须两大党派合作。也就是说在制定法律方面,其实这两个党大多时候是一致的。美国两院还不是美国的权利核心,很多时候美国的法院比参众两院还具有更大的权力,这就是宪法的解释权力和法律的裁决权。可以说美国的权利核心就是美国的宪法,它的权力支柱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司法,掌握在司法体系主要有法院、监狱、军队;二是立法,掌握在议院体系,主要包括制定行政法律、核定行政编制和经费、对行政人员进行检察;三是执法,掌握在行政体系,主要有总统、国务院、军队参谋总部。因此事实上,在美国只有一个政党,那就是美国宪法党。民主党和共和党不过是这一个党中的两个派而已。


  世界上其实没有一个搞民粹式民主。以美国为例,其政治体制不过是准君主制的改良形式。英国和日本至今仍然还是君主立宪,英国有女王日本有天皇。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追求民主化的历史。令人感概的是,在如此重要的议题上,中国有些留洋的知识分子之知与行均不着边际。他们总是走极端。要打倒了君主,想搞西民主,搞到最后就变成了无主。心中无主,国中就无主。一个主权领土完整却无主,民主的路径其实就在君主制之中。无论是国君作主,还是君子作主,一定要有个主子。剩下的事情,不过是让这个主子不要脱离民意束缚。毛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搞了一点个人崇拜。邓也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树立了一个核心。国之大,必须要有一个大权独揽的国家领导人。建议中国共产党设立主席职务,并任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领导人民选官立法,严格依法治国。


    北京法健咨询服务中心陈中华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