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政权回归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才能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

陈中华:政权回归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才能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

1742089501297639.jpg

一、文明蒙尘:两场刺痛民族记忆的历史场景

1900年夏,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正阳门城墙下,京郊百姓推着独轮车为联军运送粮草,有人蹲在墙根啃着窝头,笑看侵略者架云梯攻城;护城河旁,工匠们正加急赶制登城器械,他们袖口沾着木屑,讨论着"这梯子比给官府修粮仓时用料实在"。当炮火映红天际,城墙上的清军与城下的看客形成荒诞对比——有人搬来马扎嗑着瓜子点评炮火落点,有人甚至向联军兜售茶水,仿佛这不是家国沦丧的战场,而是街头杂耍的戏台。

1944年豫湘桂会战,河南襄城百姓的行为更令人震撼。汤恩伯部40万大军溃败西逃时,手持镰刀锄头的乡民从青纱帐里涌出,追着穿黄军装的溃兵砍杀。他们抢来的步枪上还挂着征粮时撕下的农舍门板,缴获的大炮炮管上烙着"民国三十一年造"的字样——那是去年强征他们子弟兵工的血泪印记。当日军坦克碾过麦田时,路边竟有百姓摆着茶水"欢迎皇军",只为换取一张"良民证"暂免兵灾。

二、制度性压榨:政权如何将百姓推向对立面

晚清政府的苛捐体系堪称"百科全书式剥削":农户除了田赋附加30%,每担盐要加8文"盐金",连水井都要缴"井捐"。1901年《辛丑条约》后,四川开征"新捐",连农民挑粪上街都要交"挑粪捐"。苏州府规定,每只母鸡年产蛋60枚,每枚抽捐2文,名曰"鸡生蛋捐"。这样的政权,让百姓"开门七件事,件件都上捐",生存空间被挤压至极限。

汤恩伯的部队则将"刮地皮"发展为系统化暴行。1942年河南大旱,军队仍强征粮食,士兵用刺刀挑开农民藏粮的地窖,连种子都装车运走。更令人发指的是"拉杆子"——士兵绑架百姓勒索赎金,将少女装入麻袋运往敌占区贩卖。当地民谣唱道:"水旱蝗汤,苦煞爹娘",将汤部与千年不遇的天灾并列,足见其统治已丧失最基本的人性底线。

三、认同危机:当国家成为当权者的私产

在洛阳博物馆,陈列着一张1901年的地契,上面赫然盖着"八国联军临时政府"的红印。持有者李某在契约中写道:"今将田产卖与大英国女王陛下,永为子民"。这类"外资保护伞"契约在华北乡村竟有数千份,折射出百姓对政权的彻底绝望。当朝廷把国土当私产抵押给列强,当军队把百姓视为"待宰的羔羊",民众自然将"爱国"视为当权者的独角戏。

这种认知在1943年湖北某县达到荒诞程度:当国军师长怒斥乡民资敌时,老农反问:"你们去年抢了我三石稻谷,日军至少会用军票买粮。到底谁把我们当子民?"政权与民众的关系,已从"舟水之喻"异化为"狼羊之局"——当羊无法从狼群那里获得生存保障,转向寻求另一群狼的庇护,竟成为"理性选择"。

四、历史回响: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现代启示

从北京城头的看客到河南乡间的"助日"乡民,本质是同一困局的延续:当政权异化为剥削机器,当公权力成为压迫工具,任何"爱国动员"都会沦为空洞说教。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时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正是对这种历史困境的彻底突破——土地改革让农民第一次成为国家主人,抗美援朝战争中"母亲送儿打美帝,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全民动员,与百年前的麻木形成鲜明对比。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那句"人民万岁"道破了现代中国的立国密码:当国家真正成为人民的家国,当政权回归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四万万民众才能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或许是近代史上那些沉痛场景。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