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治理网络开盒乱象,关键要严惩泄露者

陈中华:治理网络开盒乱象,关键要严惩泄露者

1747744260425422.jpg

近年来,开盒事件如阴霾般笼罩网络空间,从普通网民到公众人物,从社交争议到公共事件,受害者及其家庭屡遭精准信息轰炸。在某起知名博主开盒案例中,施暴者不仅曝光其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基础信息,甚至细化至亲属职业、子女就读学校等敏感内容,形成对当事人全方位的数字围猎。此类信息的精准度与完整性,绝非普通网民通过公开渠道拼凑可得,而是暴露出一条专业化、组织化的信息窃取链条 —— 既有黑产头子统筹策划,通过技术手段侵入企业数据库窃取数据;也有社工高手利用心理话术诱导目标人物主动泄露信息,形成从信息采集、加工到贩卖的完整产业链。

值得警惕的是,2023 年全网监测到的数据泄露事件超 1.95 万起,覆盖金融、物流等 20 余个行业。某电商平台曾因内部数据防护系统漏洞,导致数百万用户收货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被批量导出,最终流入开盒黑产手中。这类事件背后,既存在部分企业数据安防投入不足、管理制度松散的问题,更不排除行业内鬼与黑产勾结,通过数据走私牟取暴利的可能。当个人信息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开盒便如同装上了精准制导系统,肆意击穿公民隐私防线。

如果说信息泄露是开盒弹药库,那么以社工库为代表的地下数据交易体系,则是其军火供应商。在 2024 年杭州警方破获的千名网红开盒案中,犯罪团伙通过海外非法社工库,以每条 0.5 元至 5 元的价格批量购买包含姓名、手机号、社交账号等信息的数据套餐,再结合公开网络信息进行人肉整合,最终形成可用于骚扰、威胁的完整档案。更有甚者,衍生出共享数据包”“动态数据池等新型交易模式 —— 不法分子将窃取的信息按地域、职业、消费习惯等标签分类打包,供开盒者按需选购,使施暴成本降至一杯奶茶钱,却让受害者陷入全网裸奔的绝境。

这种暗黑利益链的成熟,本质上是对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践踏。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现实中,黑产分子常利用跨境服务器、虚拟货币支付等手段规避监管,导致取证难、溯源难。而部分平台对开盒教程、数据交易信息的审核疏漏,更变相为黑产提供了温床”—— 某短视频平台曾被曝光存在大量教授如何通过公开信息扒取个人住址技术教学视频,播放量超百万次,评论区不乏求教程”“求合作的留言,折射出黑灰产业的隐蔽性与扩散性。

多维治理破局:从源头防控到全链条打击

(一)靶向治理:斩断信息泄露七寸

治理开盒乱象,必须抓住信息泄露这个牛鼻子。一方面,需强化重点行业数据安全监管,对金融、医疗等涉敏领域实施数据出境白名单”“第三方合作安全评估等制度,倒逼企业落实技术防护与人员管理责任。2024 年某银行因员工违规导出客户数据并贩卖,被处以年营业额 5% 的高额罚款,形成强力震慑。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内鬼与黑产勾结,建立跨部门数据安全联合执法机制,对数据异常访问、批量导出等行为实施实时监测预警,从源头遏制监守自盗

(二)法律震慑:高悬组合拳利剑

2023 两高一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已明确,组织人肉搜索、非法发布个人信息等行为,可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情节恶劣者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实践中,需进一步打通民事侵权、行政处罚与刑事打击的衔接链条 —— 对情节较轻的开盒行为,可责令施暴者公开赔礼道歉、承担民事赔偿;对组织化黑产团伙,则需深挖上下游关联犯罪,以非法经营罪”“寻衅滋事罪等进行综合认定,提高犯罪成本。如 2024 年北京法院审理的一起开盒网暴案中,主犯因同时构成侵犯个人信息罪与侮辱罪,被数罪并罚判处五年有期徒刑,形成一案震慑一片的效应。

(三)平台责任:筑牢信息防护第一道防线

平台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枢纽,必须担起守门人责任。中央网信办 2024 年开展的清朗开盒整治专项行动中,某社交平台因未及时清理用户发布的他人住址信息,被暂停新用户注册功能 30 日,直接倒逼其升级 AI 识别系统,对身份证号、门牌号等敏感信息实现 99% 以上的自动拦截。未来,平台需建立三重过滤机制:一是技术层面,通过 OCR 识别、语义分析等手段拦截违规信息;二是机制层面,设立一键举报开盒专用通道,实现 24 小时内响应处置;三是生态层面,对频繁发布敏感信息的账号实施信用降级,限制其传播权限,从传播端切断开盒扩散路径。

(四)价值引领:培育未成年人网络素养

未成年人涉入开盒违法的现象,折射出网络空间价值观引导的缺位。某调查显示,32% 的初中生认为开盒网络维权的有效手段21% 的高中生曾在社交平台参与过扒皮讨论。对此,需构建家庭 - 学校 - 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上网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当行为;学校可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纳入信息技术课程,通过模拟开盒后果的沉浸式体验课,让学生直观感受侵权危害;社会层面,则需通过短视频科普、动漫短片等形式,向未成年人传递技术可用不可滥用的理念,如共青团中央推出的《网络安全少年说》系列动画,以案例解析方式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围观者施暴者,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在某明星粉丝开盒抵制事件中,大量普通网民因跟风泄愤转发当事人信息,最终被认定为共同侵权。这警示我们,网络空间没有绝对安全的旁观者”—— 今日参与开盒他人,明日可能成为被开盒的对象。因此,每个人都应树立隐私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不随意在非可信平台填写敏感信息,不转发未经核实的个人资料,主动对开盒行为说。当举报违法信息成为自觉,当抵制网暴成为共识,方能形成人人参与治理、人人捍卫文明的网络生态。

从键盘到现实,开盒射出的每一支信息箭,都是对他人尊严的践踏。治理这一乱象,不仅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技术的精准防控,更需要重塑网络空间的价值坐标 —— 让技术创新始终闪耀人文关怀的光芒,让数字文明始终以人的尊严为尺度。唯有如此,才能驱散开盒阴霾,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文明互鉴、平等尊重的美好家园。

另外:网络应实行实名实像制度

一、实名实像制度的治理逻辑与潜在价值

网络实名实头像制度,能直击当前网络空间匿名化导致的责任虚化问题,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身份显性化倒逼行为理性化。这一制度设计至少蕴含三重治理逻辑:

责任链条闭环:区别于现行后台实名、前台隐身模式,实名实像制度将用户身份从可溯源升级为可识别,使言论与行为直接对应真实个体,从根本上遏制键盘侠利用虚拟身份实施网络暴力、散布谣言的侥幸心理。例如,在某热点事件中,若网民需以真实头像发表评论,其恶意攻击、编造谣言的成本将显著增加,从而更谨慎地行使表达权。

境外势力防控:通过身份核验机制,可有效识别非境内用户的异常言论,防范境外势力通过虚拟账号矩阵煽动舆情、制造社会对立。2024 年某社交平台监测到境外组织利用虚假 IP 和虚拟头像,在环保议题中散布中国企业破坏生态的谣言,若实行实名实像制度,此类账号的注册与传播将受到技术拦截。

信用体系筑基:实名实像与个人征信系统联动,可构建网络行为 - 现实信用的映射机制。例如,对多次发布不实信息的用户,除封号外,可同步影响其现实生活中的信贷、出行等权益,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治理格局,推动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向网络空间延伸。

二、实名实像制度的实施路径与配套考量

任何制度创新都需平衡治理效能与权利保障,实名实像制度的落地需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一)技术防护与隐私安全的平衡

最小必要原则:用户实名信息采集应仅限于身份证号、面部特征等核心验证要素,避免过度收集生物识别、行踪轨迹等敏感数据。参考欧盟 GDPR,可建立数据沙盒机制,确保信息仅用于身份核验,核验完成后立即加密存储,禁止用于商业推送等其他场景。

区块链存证技术:采用分布式记账技术存储身份信息,通过公私钥加密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不可泄露。某试点平台已尝试将用户头像哈希值上链,既实现头像真实性验证,又避免原始图像数据泄露风险,为隐私保护提供技术范本。

(二)未成年人保护的特殊机制

分级身份认证:对 18 周岁以下用户,实行家长监护 + 有限实名模式 —— 需监护人授权并绑定亲子账户,头像可采用卡通形象替代真实照片,发言内容需通过 AI 语义分析过滤不当信息,游戏登录时长则自动对接防沉迷系统。

教育引导前置:结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将实名制度纳入中小学网络素养课程,通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活动,让青少年理解虚拟身份背后是真实责任,避免因身份曝光产生心理压力或社交风险。

(三)公权力监督与个人查询的双向赋能

透明化溯源机制:现行制度下,个人遭遇网暴时需通过报案由警方调取后台实名信息,流程复杂且时效性不足。实名实像制度可探索建立受害人申请 - 平台审核 - 限时披露机制,允许当事人在提供初步侵权证据后,向平台申请披露施暴者实名信息,同步报公安机关备案,既保障公民维权效率,又防止信息滥用。

执法协同平台:搭建跨部门的网络治理数据中台,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可依法依规查询异常账号实名信息,对涉恐、涉诈、涉政谣等违法犯罪行为实施快速打击。2024 年某省试点网络犯罪智能预警系统,通过实名数据与行为轨迹关联分析,提前预警电信诈骗团伙 87 起,彰显数据赋能治理的潜力。

三、实名实像与多元治理手段的协同增效

制度创新需与法律规制、技术防控、文化培育形成合力,构建四位一体治理体系:

法律层面:修订《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条款,明确实名实像制度的法律地位,规范信息采集、使用、销毁全流程,同时设立网络暴力危险驾驶罪等新罪名,对多次实施开盒、恶意辱骂等行为者追究刑事责任。

技术层面:开发智能合规助手,用户注册时自动播放普法动画,发布内容前智能提示法律风险(如本条评论可能涉嫌侵犯名誉权);运用 AR 技术打造网络行为模拟实验室,用户可体验不同言论带来的现实后果,强化责任意识。

文化层面:开展网络文明代言人评选活动,邀请公众人物带头践行实名上网规范;在短视频平台开设实名故事专栏,讲述普通人通过实名建言推动社会治理的案例(如某网民实名举报小区周边污染问题,促成环保部门专项整治),营造实名风险,而是责任与参与的社会认知。

国际层面:依托数字丝绸之路倡议,分享中国网络治理经验,推动建立跨国实名信息核验互认机制,共同打击跨境网络犯罪。在联合国框架下发起《全球网络身份治理公约》,探索国家主权认证 + 国际统一标准的身份管理模式,提升我国在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四、辩证看待制度局限性:警惕治理工具的异化风险

任何制度都非万能,实名实像制度需防范三大潜在问题:

逆向歧视风险:避免因身份公开导致弱势群体(如维权网民、少数意见持有者)遭受现实报复,需建立配套的人身保护机制,对实名举报者实施住址保密、行程护航等措施。

数据权力集中化:防止平台借实名信息形成数据寡头,可通过立法强制要求平台数据定期删除、开放第三方审计,同时培育国有背景的公共身份认证机构,实现政府监管 - 企业执行 - 公众参与的权力制衡。

言论自由边界争议:需明确区分建设性批评网络暴力,避免因实名制度抑制公民监督权。可参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容错清单,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实名举报予以保护,对失实言论视情节轻重采取教育、警告、处罚等阶梯式处置,而非一刀切封杀。

网络空间的本质是人的延伸,其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人在虚拟世界中更有尊严、更安全地生活。实名实像制度的价值,不在于用实名制制造恐惧,而在于以可见性唤醒责任 —— 当每个账号背后都是真实的个体,当每条言论都可能映射现实形象,网络空间才能真正告别丛林法则,回归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应有之义。这需要我们以审慎包容的态度推进制度创新,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治理效能与权利保障之间寻找平衡点,让网络既充满活力,又风清气正。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