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靠学生拿身份证拍视频举报,终究不是解决师德长久之计

陈中华:靠学生拿身份证拍视频举报,终究不是解决师德长久之计

陈中华.jpg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学校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学校14个一流学科表现优异,继续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理工学科按照“卓越的基础学科”定位不断优化布局并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学校创新交叉学科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1939年由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合并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是中国新文艺孕育和发展的摇篮。1959年中央委托原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文学研究班和进修班。1960年成立语言文学系。1961年成立全国最早的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1978年语言文学系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成立。从1960年建系至今,在吴玉章、成仿吾、谢无量、冯其庸、林志浩、胡明扬、黄晋凯等几代学者的接续奋斗下,文学院(中文系)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艺理论家和语言文字工作者。

2024年7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生王迪在微博发视频,实名举报她的导师、人民大学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贵元性骚扰,要求依法依规惩治王贵元,并更换指导老师。

在这段长达58分42秒的视频中,王迪拿着身份证,实名举报王贵元。据王迪在视频中称,她在2022年5月21日去王贵元的办公室谈学术,却被导师王贵元骚扰,随后她打开了录音。

在之后的谈话中,65岁的王贵元当着她的面脱衣服,询问她自己身材如何,接着说可以给她发几篇论文,提供一些学术上别人难以获得的资料,利诱王迪跟他“做夫妻”,提出肢体接触的要求。王迪说,王贵元强制猥亵她,自己一直反抗,对方才停下。 

这次之后,王迪称,王贵元多次让她做无报酬的杂活、骂她,并威胁她不能毕业。这一回,校方反应迅速,中国人民大学通报称,针对王贵元的涉嫌师德失范行为的举报情况属实,王贵元严重背弃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严重违反党纪校规和教师职业道德。

人民大学经研究决定,给予他开除党籍处分,撤销教授职称,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撤销其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岗位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关系。同时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并将问题线索依法反映给有关机关。

通报也称,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严格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坚决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规依纪依法、从严从快处理,决不姑息。下一步,学校将以此为鉴、举一反三,全面加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坚决筑牢师德师风防线,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2024年7月22日晚间,“女博士举报教授性骚扰”当事人在其官方微博账号发文,对于学校的处理结果,她表示:“事情发生之后,学校、学院非常关心我,担心我的安危,担心我受到二次伤害,担心我受到其他影响,为我考虑了很多,真的非常感谢。学校的从严、从速处理,并且今天下午就给出了处理结果,我非常感谢,也为快速处理和决不姑息的态度和效率而自豪。感谢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谢素昧平生的援手,祝大家人生顺遂。接下来我会安心读书,期待回到安宁的世界,再次感谢大家。”

王贵元丧失师德,不配为人师,支持人民大学干脆利落的决定,也希望王迪成功换导师,完成学业。另外,许多高校教授虽然没有性骚扰学生,但让研究生、博士生做杂活没报酬,学生被导师骂、被威胁不能毕业,却是常态,希望这次事件也能给他们警示。

近年来,高校举报导师事件频发,去年底以来,中国高校已发生数起学生举报导师的事件,都与学生受导师的不公待遇有关。今年4月,北京邮电大学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该校副教授郑凤,称她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问题。

举报材料长达23页,指郑风情绪不稳定、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与毕业威胁、截留学生工资、实验室全年无休等。举报还称,郑凤使唤研究生帮忙取快递、开车、搬家打扫、陪同其女儿进行乒乓球、跑步等训练,为其女儿打印资料、协助其女儿考试等。

校方调查后称,郑凤未能正确履行研究生导师职责,对学生学业疏于指导,而且要求学生从事与学习、科研无关事宜,未按规定给学生发放助研津贴,决定取消郑凤的研究生导师资格,停止其教学工作,岗位等级由副教授七级降为讲师十级。

今年1月,华中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系教授黄飞若被11名硕士、博士研究生集体实名举报学术不端。举报信中也提到,黄飞若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采用高压、严苛的方式,频繁进行人身攻击和辱骂,压榨学生劳动力,强迫学生进行与学业和科研无关的私活,少发助研津贴等。

校方查证后,撤销黄飞若校内一切职务,解除聘用合同,并报请撤销其教师资格,报请对其相关科研论文、项目等撤稿、撤项,并补发研究生少发的助研津贴。 在这两个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案例中,举报文件都出现了为导师干私活的内容。

“上班如打工、导师是老板”的说法,在博士在读生和研究生群体中流行已久。高校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力不对等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却不断有新案例出现。事实上,在导师几乎能够一手遮天地决定一个学生前途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拒绝导师提出的要求。

导师的权力,从录取阶段就开始了。以博士生为例,中国大部分985高校近年纷纷改革使用申请制,取消统考,录取时博导有最终决定权。入学之后,申请科研经费、参与社会实践项目,都需导师签字。在学生最终是否能顺利毕业这件事上,导师也是决定性的。

中国官媒央视网今年4月发文称,中国高校导师对学生拥有“绝对权力”。文章指出,早在2006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就曾公开批驳“科研老板”现象。但近20年过去,高校科研院所里的导师还是老板。

文章称,一些学生和普通打工族没什么区别,但又不受《劳动法》的保护。对一些“穿小鞋”行为,如拖延指导、拒绝签字等,学生想要维权,导师也能以“是学生能力不足”轻易否认。当学生受不了压力时,可以申请换导师,不过这又是另一番人情博弈。

“铁打的导师,流水的学生”,与其每一次都谴责没有师德的导师,不如思考如何约束导师权力,把育人这一项加入激励机制,给学生说不的权利和底气。每一次都靠学生拿着身份证拍视频来实名举报,借引起舆论关注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机会,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防治校园性骚扰,事关学生成长,事关师德师风,事关校园安全。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可见,学校承担着防止性骚扰的法律义务,应履行责任,落实措施,为个人免受性骚扰侵害提供保障。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三个关于《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2019年,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推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2022年,最高法、最高检、教育部发布《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强化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为严防师德师风失范,相关职能部门在涉及严重侵犯学生权益的相关案件中加大了处理力度,一旦查实就让涉事者付出沉重代价,体现了“零容忍”的决心。可以说,“校园性骚扰零容忍”已成共识。

面对仍有爆出的此类事件,强化防治性骚扰机制建设,十分必要且关键。要通过机制建设,明确性骚扰行为界线,畅通性骚扰行为投诉渠道,将反性骚扰知识纳入师生教育培训,健全性骚扰行为调查处置规程……在发现、举报、隐私保护、处理等环节,形成常态化、可预期的防治机制,以制度和行动诠释“零容忍”,力求防患于未然,才能确保每一名学生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教师也得以明晰自己的行为边界,行止有度。让制度落地,让保护有效,让惩罚有力,还校园以清静,予受害者以公道。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中公.png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