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抵制代孕不仅是法律的底线,更需要的是落到防治的实处

当生命沦为商品,究竟是谁在承受那难以估量的沉重代价?近期地下代孕事件频频曝光,每一则都令人毛骨悚然——表面是气派的乡村别墅,地下却藏着专业手术室,医生闻风翻墙逃窜后,麻醉中的孕妇像货物般被遗弃在手术台。更触目惊心的是,残疾与聋哑女性因求救无门,正沦为被操控的生育机器。这些事件不仅是法治新闻,更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代孕产业“吃人不吐骨头”的真面目。
总有人声称“代孕妈妈能赚几十万”,但真相是:农村家庭逼女儿卖子宫为儿子凑彩礼、女大学生被中介以“10万还款”诱骗、残疾女性因行动沟通障碍成为“完美目标”。而在几十万代孕费中,她们实际到手不足20%。代孕从来不是“借肚子”,而是从身体到尊严的摧残——为胚胎存活,她们被迫注射激素药,乳腺癌、卵巢癌风险陡增;为满足客户需求,甚至被强制多次堕胎。客户按学历、身高、长相给女性“定价”,双胞胎、龙凤胎都能“定制”,当子宫明码标价,穷人和残疾女性首当其冲,尼日利亚已发生多起“绑架代孕”案例,这绝非危言耸听。
抵制代孕,不仅是坚守法律底线与人性尊严,更需落到“防治”实处:
• 法律层面: 我国虽明令禁止代孕,但需进一步细化产业链打击标准,对中介、客户、医疗机构等全链条追责,增设“非法代孕相关罪名”,提高违法成本;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查隐蔽在“家政服务”“医疗咨询”背后的代孕中介。
• 社会治理: 加强对农村、欠发达地区家庭的帮扶,避免因“凑彩礼、还债”等经济压力催生代孕需求;整治校园贷、网络诈骗,切断中介以“借款还款”诱骗女性的渠道;在残疾人群体中普及法律知识,通过社区、公益组织建立“反代孕预警机制”。
• 公众参与: 每个人都能成为“防治链条”的一环:
◦ 发现厕所广告、网络“爱心捐卵”等信息,立即向市场监管、卫健委举报;
◦ 向身边女性科普代孕危害:激素药物的致癌风险、多次堕胎的身体损伤、被“筛选定制”的尊严践踏,戳破“轻松赚大钱”的谎言。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