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美国对各国商品加征关税,对中国来说不是什么坏事 当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宣布 "特式关税" 的瞬间,全球资本市场应声震颤。基准 10% 普征关税叠加最高达 50% 的对等惩罚性税率,将 100 多个贸易伙伴拖入关税风暴中心。这场看似针对全球的经济博弈,实则暗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契机 —— 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重构贸易秩序,中国正迎来摆脱 "世界工厂" 依附模式的战略窗口。 一、关税狂潮中的荒诞逻辑与深层意图 特朗普关税清单的荒诞性堪称经济学奇观:诺福克岛 29% 的惩罚性税率(该岛人口仅 2000 且无出口产业)、南极科考站所属岛屿被课以 10% 关税,这些 "数字暴力" 背后是扭曲的贸易失衡认知。其计算逻辑简单粗暴 —— 将贸易逆差与出口额比值腰斩后确定税率,这种小学数学式的算法,暴露了美国决策层对国际贸易的根本性误读。 深层动机直指制造业回流与财政增收的双重目标。特朗普援引 1890 年 "麦金莱关税" 先例,试图复制百年前美国通过高关税实现工业化崛起的路径。但时移世易,当前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已达 70% 虚拟经济占比的临界点,这种逆全球化策略更像是饮鸩止渴的政治赌博。 二、中国经济的 "去依附" 转型机遇 对中国而言,关税壁垒的构筑恰是摆脱低端代工宿命的催化剂。长期以来,"中国制造 - 美国消费" 的畸形模式造成资源过度消耗与环境代价。美国加征关税虽短期冲击外需,但也倒逼中国加速推进 "双循环" 战略: 内需市场激活:出口受阻促使企业将资源转向 14 亿人口的内需市场,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消费领域迎来爆发; 产业升级契机:关税压力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性产业突破; 供应链重构:企业加速布局 "中国 + N" 供应链体系,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建立多元化生产基地,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数据印证转型成效:2024 年中国对 RCEP 成员国出口增长 12.7%,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贸易额突破 2 万亿美元,新的增长极正在形成。 三、美元霸权解构与战略反制 美国产业空心化与美元霸权的共生关系,在关税冲击下正面临系统性风险。当中国对美出口产品实施选择性涨价或禁运,将直接冲击美元环流体系 —— 须知美国 80% 消费品依赖进口,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品供应国,其供应链掌控力堪称美元霸权的 "阿喀琉斯之踵"。 反制策略可从二方面展开: 贸易工具箱:对美关键农产品、半导体材料实施出口管制,精准打击其产业链薄弱环节; 金融创新: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在跨境贸易中推广数字货币结算,削弱美元支付霸权; 四、内需导向的经济重构路径 关税倒逼下的经济转型,核心在于内需市场的深度开发。借鉴罗斯福新政经验,中国可通过 "新基建 + 乡村振兴" 双轮驱动: 数字基建:5G 基站、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万亿级投资; 乡村振兴 2.0:在农村实施 "五大工程"—— 交通通达、水利升级、土地整合、公共服务补短板、安居工程,既消化过剩产能又创造千万级就业岗位; 就业创新:推行 "弹性工时制" 与 "技能再造计划",让劳动者在产业升级中实现平稳过渡。 这种转型并非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重塑。当中国将发展动能从外需转向内需,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就能真正掌握经济主权,在百年变局中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历史终将证明,特朗普关税的短期冲击,恰是中国经济凤凰涅槃的催化剂。这场看似被动的贸易战,实则为中国提供了摆脱依附、重构体系的战略机遇。当全球产业链在关税风暴中重新布局,中国正以制度创新与市场潜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经济崛起新叙事。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