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以法治为纲,以民意为本

陈中华:以法治为纲,以民意为本

6E1722DA2056B6F167FCDFE8DB453B3F - 副本.jpg

河北三河街头的 "红绿招牌" 风波仍在持续发酵。蜜雪冰城标志性的红色招牌被迫换成绿色,医院墙上的红十字标识被刷成绿底后又遭拆除,这场充满荒诞色彩的 "视觉革命",折射出公权力运行中令人警醒的异化现象。当城市天际线沦为权力任性的 "调色盘",商户被迫在红黄蓝绿间疲于奔命,我们不得不追问:公共治理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一、权力任性的具象化呈现

这场闹剧始于一纸 "口头通知",却让整条商业街陷入集体混乱。商户们手持喷枪将招牌改色,油漆未干又接到复原通知,被迫在深夜重新粉刷。某连锁饮品店负责人苦笑:"短短半个月,我们的门头经历了三次 ' 变脸 ',顾客都以为我们换了品牌。" 更严重的是,部分商家因反复整改被迫停业,医院急救标识的消失甚至可能延误病患救治。

舆情发酵后,相关部门展现出惊人的 "纠错效率",但这种朝令夕改的操作本身就是对公信力的二次伤害。商户们将拆下的旧招牌小心保存,"万一又能用上" 的自嘲背后,是对权力不确定性的深深恐惧。这种集体焦虑比招牌颜色更值得警惕 —— 当公权力沦为 "薛定谔的猫",市场主体如何安心经营?

二、制度空转下的治理失范

事件暴露出基层治理的深层病灶:政策执行缺乏规范流程,仅凭个别领导的 "创意" 就启动全城改造;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从决策到执行都缺乏必要的合法性审查。这种 "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执行、拍屁股走人" 的治理模式,实质是将公共资源异化为权力寻租的工具。

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这种行为显然背离了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理念。城市更新本应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如今却演变成扰民闹剧,暴露出部分干部政绩观的扭曲。当城市美学沦为权力美学,当民生工程异化为形象工程,公共治理就丧失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三、构建权力运行的制度藩篱

根治这类问题需要建立 "三重防护网":在决策层面,推行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和公众参与机制,让 "专家论证 + 群众听证" 成为政策出台的必经程序;在执行层面,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将权力运行全过程置于阳光之下;在监督层面,建立问责倒查机制,对滥用职权行为实施终身追责。

更重要的是推动治理思维转型。城市管理者应从 "管制思维" 转向 "服务思维",将招牌改造纳入城市更新的系统规划,通过专业设计引导而非行政命令强制。当权力回归法治轨道,当治理聚焦民生需求,城市的天际线才能真正展现人文温度。

三河的 "红绿招牌" 闹剧终将落幕,但留下的治理课题值得深思。权力的任性涂改不仅改变了城市的视觉景观,更在群众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治理回归服务本质,才能避免类似闹剧再次上演。这场风波应当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以法治为纲,以民意为本,方能绘就城市发展的和谐画卷。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