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法治兴则国兴,契约固则民安

陈中华:法治兴则国兴,契约固则民安

6E1722DA2056B6F167FCDFE8DB453B3F - 副本.jpg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某地电商平台利用霸王条款随意更改服务协议,某建筑企业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个别地方政府"新官不理旧账"破坏招商承诺……这些违背契约精神的现象如同经济肌体上的毒瘤,不仅损害市场主体权益,更侵蚀着社会信用根基。当规则沦为一纸空文,当契约精神被肆意践踏,国家必须以雷霆手段亮剑,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一、契约精神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从古希腊的商业契约到《汉谟拉比法典》的条文,契约精神始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契约不仅是交易的凭证,更是维系社会信任的纽带。深圳某科技公司因供应商单方面毁约导致芯片断供,直接损失超10亿元,折射出违约行为对产业链的破坏力。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契约执行效率每提升10%,区域投资增长率可提高1.2个百分点,充分印证了契约精神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违约乱象背后的深层危机

当前违约行为呈现"集团化""隐蔽化"特征:上市公司财务造假、P2P平台集体暴雷、长租公寓"高收低租"跑路等事件频发。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违约主体通过复杂的股权架构转移资产,利用法律漏洞逃避责任。某共享经济平台破产清算时,消费者押金偿付比例不足5%,暴露出监管滞后与惩戒乏力的困境。这种乱象若任其蔓延,将导致市场信号失真,动摇经济运行的信用基础。

三、构建立体化惩戒治理体系

新加坡通过《商业交易法》建立"违约黑名单",对失信者实施行业禁入;德国设立契约仲裁快速通道,将案件审理周期压缩至30天。我国可借鉴国际经验,构建"立法-监管-执行"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在立法层面完善《民法典》合同编细则,明确惩罚性赔偿标准;在监管层面建立跨部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在执行层面推行电子证据采信制度,运用区块链技术固化交易数据。

法治兴则国兴,契约固则民安。当每一份合同都能得到法律的庇护,当每一次违约都要付出惨痛代价,诚信守约才能从道德倡导转化为行为自觉。唯有让法治利剑高悬,让信用体系扎根,方能培育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为民族复兴注入持久动能。这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由之路。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