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看到问题不是终点,找到解法才是关键

陈中华:看到问题不是终点,找到解法才是关键

 1747744260425422.jpg

最近,国家审计署发布的一份审计报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掀开了诸多领域里藏得颇深的“盖子”,那里面的景象,简直触目惊心到让人倒吸凉气。

 

咱先把目光聚焦到重点民生领域。就说山西蒲县那个堪称“魔幻”的事儿吧:有个所谓“神童”,1岁就参加工作,22岁就“光荣退休”,可档案上足足被涂改了14处!这种现实里“天方夜谭”式的造假,居然能在层层审批中一路绿灯通过。更离谱的是,这人一边领着累计69万的养老金,另一边还能在新单位优哉游哉拿工资。各位想想,这么明目张胆的漏洞,是怎么一路“过关斩将”的?这背后的审核环节,到底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不,这只是“开胃菜”。还有更“猖狂”的产业链——哈尔滨有家中介,长期给4名社保干部塞好处,在材料审核、仲裁文书这些关键环节大肆造假,就为了让271个根本不符合条件的人违规参保,光预计的养老金支出损失就高达1.15亿,而中介自己呢?轻轻松松捞走400万。

 

哈尔滨有这样的操作,其他地方自然也少不了这类骗保的“一条龙服务”。审计一查,全国25个省竟挖出2.83万人靠违规手段领走5个多亿养老金!除此之外,还有“特权式”的造假吃空饷:22个省私下搞“小政策”,一年就额外让基金多支出187.53亿;9个省甚至在国家统一的养老保险项目清单外,私自保留取暖费这类16个待遇项目,三年下来多花167亿。可特权分子“造假吃空饷”的背后,是297万困难群体连基本保障都够不着,重点人群“漏保脱保”,这社会福利的天平,偏得让人心酸。

 

再看看教育领域,学生的“读书钱”也让人揪心。108个县的1038所学校,教室漏雨没人修、电脑坏了没人换,学生连个坐下来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站着扒拉两口饭;可同时,93个县的519所学校却在“肆意挥霍”:四川某县对农村学校宿舍食堂的破败不管不顾,却花382万给另一所中学买190株单价超1万的黄葛树、银杏树;山西某地市5所农村学校学生连澡都洗不上,当地却花238万给县城两所中学修假山、建凉亭、装彩灯搞“面子工程”……试问,这到底是“办教育”还是“搞景观”?农村孩子连洗个澡的基本需求,难道不比县城学校那些华而不实的彩灯重要?

 

除了民生,企业的“活命钱” 也被折腾得奄奄一息。审计报告直指:税务、海关多征乱征税费近890亿,2.1万户本该享受优惠的企业,2800多亿税费减免没及时拿到手。企业“一来一回”间,平白多扛3700亿负担,多少企业就因为这笔“冤枉钱”撑不下去倒闭了?等后期再退税,早就回天乏术。

 

更别提那些隐蔽的“权力收割” :某国企原总经理勾结民企,不招标就指定药品推广商,套走8300多万国有资金,自己受贿2000多万;某省证监局原局长和老板串通,用亲戚账户突击入股拟上市公司,靠职权帮企业“火速”上市,一转手减持套现几个亿……这哪是公职人员?分明是“穿着官服的资本掮客”!还有央行下属公司,10个员工却租3937平豪华办公楼,人均近400平……这类案例多到数不过来,每一个都在刷新“触目惊心”的底线。

 

为啥这些问题“禁而不绝”?说到底,病根在**“数据壁垒”和“地方保护”** :养老金数据不联网、税务信息不共享、学校资金审批走形式、协会监管等于摆设。更讽刺的是,连审计本身都被阻力拦住——有些部门拿“安全”当借口,拒绝数据共享,变相包庇违法。当养老钱、教育款、企业税都成了利益集团的“提款机”,我们不得不追问:公共利益的底线,到底在哪儿?

 

破局方向:从“堵漏洞”到“筑防线”

 

看到问题不是终点,找到解法才是关键。要守住公共利益底线,得从制度革新、技术赋能、监管加码 三方面发力:

 

1. 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穿透式共享

 

推动社保、税务、教育等多领域数据“上云联网”,建立全国统一的民生、企业数据平台,让养老金领取、税费缴纳、教育资金流向等信息“透明可查”。比如社保系统可自动比对参保人年龄、工作履历真实性,税务系统能实时追踪企业优惠政策落实,从源头上堵死“造假套利”的空间。

 

强制要求各部门开放必要数据端口给审计、监管机构,让“数据孤岛”变成“监管神经网络”,任何违规操作都能被系统自动预警。

 

2. 重塑监管逻辑,把“权力笼子”扎紧

 

对民生、企业领域的审批流程“大瘦身+强问责”:简化不必要的审批环节,但对每一层审核责任“终身绑定”——谁签字、谁负责,一旦发现造假或不作为,从严追责(比如蒲县“神童”档案审批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要倒查责任)。

 

针对“特权式政策”“面子工程”,推行“政策合法性前置审查”和“项目社会效益评估”:地方出台涉民生政策前,必须经省级以上专项审计+第三方社会效益评估;学校搞基建、企业拿补贴前,先公示“资金用途必要性”,接受公众监督。

 

3. 激活“社会监督”,让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

 

对审计发现的典型案例,建立“全国通报+地方限期整改公示”机制:比如哈尔滨中介骗保、四川某县教育资金乱花这类事,不仅要查处涉事人员,还要把整改方案、进度在地方官网、社区公告栏“晒出来”,接受老百姓盯梢。

 

鼓励媒体、公益组织、普通民众参与监督,设立“民生/企业权益保护举报奖励基金”:只要举报线索属实,就给予合理奖励,把“内部腐败”的黑箱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下。

 

审计报告撕开的是问题,更该成为“改革的号角”。唯有把数据壁垒拆了、把权力笼子扎紧、把社会监督激活,才能让养老钱真正养老人、教育款真正育新人、企业税真正助企业,让公共利益的底线,牢牢立在每一个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地方。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