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砸K1373车窗不是破坏公物,而是用良知敲开求生的通道 当K1373次列车变成“蒸笼炼狱”:一场高温下的荒诞应急失灵实录,极目新闻2025-07-03,7月2日晚8时28分,金温地方铁路公司一列货物列车在浙江金华市东孝乡境内沪昆线东孝站停车不及,侵入下行正线,与正在通过的K1373次旅客列车机车发生侧面冲突,致客车机车前台车脱线,无人员伤亡。铁路部门进行紧急处置,并做好旅客转运工作。当晚11时27分,经紧急处置,滞留在沪昆线东孝站的K1373次旅客列车,换挂机车后恢复运行。 最魔幻的夏日体验,莫过于K1373次列车上演的“高温密闭蒸汽养生局”——旅客在无空调、无电力、无通风的车厢里熬了3小时,票价分文未退,却附赠了一场“生存挑战赛”。7月2日晚,金温线突发货运列车相撞事故,K1373次客运列车机车前节脱轨,通风系统瞬间瘫痪。本以为是意外故障,却演变成一场制度失灵的荒诞剧: 一、3小时蒸笼困局:当生存本能撞上“依法处理” 车厢秒变桑拿房时,满车乘客里有老人眩晕、孩童啼哭,缺氧感像湿毛巾捂住口鼻。一名小伙子抄起安全锤砸开通风口,气流涌进的瞬间,众人刚喘口气,民警却以“破坏列车财产”将其带走。更讽刺的是,铁路客服面对“开窗救命”的诉求,只甩出一句“需核实后处理”——在体感40℃+的密闭空间里,这句回应比高温更灼人:当乘客快被“蒸熟”时,制度还在慢条斯理走流程。要知道,当时国家气象局正挂着高温橙色预警,谁也不是花着票价来参加“耐热极限挑战”的。 二、应急缺失的四个“无”:比高温更窒息的是救援空白 事故暴露的何止是通风故障?3小时里,车厢内无饮水供应、无医护保障、无有效通风、无乘警安抚,乘客只能靠扇风自救。有网友锐评:“这哪是火车,分明是第三世界的难民船。”安全锤本是救命工具,此刻却成了“违禁品”——车窗玻璃再贵,能贵过人命?维护财产的优先级高于生命安全,这逻辑本身就已“脱轨”。若不是小伙子破窗,万一有老人中暑晕厥,难道还要等“核实完毕”再收尸? 三、当破窗成“违法”:应急逻辑为何颠倒黑白? 法律里的“紧急避险”原则,本就是为了在生命威胁前突破常规。网友怒怼:“砸窗不是破坏公物,是用良知敲开求生通道;不是扰乱秩序,是替制度补上缺失的通风口。”按这逻辑,小伙子本该拿“应急英雄勋章”,却成了“麻烦制造者”——当自救行为被定义为“违法”,当乘客被迫用本能填补制度漏洞,这才是事故里最可怕的“脱轨”。 四、12306还在平静售票:比事故更寒心的是机制麻木 事发后,12306购票系统如常运转,列车没有应急通风口、无乘客疏散预案、事故通报悄无声息。这种“仿佛什么都没发生”的平静,比高温更让人背脊发凉。安全锤被当装饰,乘客被当被动等待的“处理对象”,当制度把“走流程”看得比“救命”更重,下一次事故是否还要靠乘客砸窗自救? 火车可以因意外脱轨,但制度不能;车窗可以被砸碎,但良知不能。别让“通风”只停留在物理层面——通人情的应急,才是真文明;把生命放在首位的安全,才配叫保障。当“核实后处理”的官腔遇上高温下的求生呐喊,该被“依法处理”的,或许从来不是那个挥锤的年轻人。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