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精神病人犯罪应当一律入刑,不能让精神病变成免死金牌

陈中华:精神病人犯罪应当一律入刑,不能让精神病变成免死金牌

1750486728918257.jpg

2025 8 10 日,周日的江西省南昌市八大山人梅湖景区本应充满游人的欢声笑语,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恶性暴力事件击碎宁静。两名年轻女大学生在此游玩时,因礼貌拒绝一名陌生男子的搭讪,竟遭到对方持剪刀疯狂攻击。其中 19 岁的女生身中十多刀,经全力抢救仍不幸离世;同行女生也被刺伤,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这场因微小冲突酿成的致命悲剧,让整个社会为之揪心。

8 12 日,这起案件经网络传播后迅速引爆舆论,而当地警方同日发布的通报中,“23 岁席姓犯罪嫌疑人有精神疾病诊疗史的表述,瞬间将公众的愤怒推向顶点。通报虽明确席某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进一步侦办,但精神病三个字像一根刺扎进公众心里,各类质疑声在社交平台蔓延:为什么每次恶性案件后都能看到精神病的影子?这三个字几乎成了轻判预告’”“难道有精神病史,就可以为暴力行为脱责吗?

更让网民难以接受的是案件细节。据受害女生的朋友在网上回忆,事发时两名女生正在景区拱桥上拍照,席某骑电动车路过时突然停车搭讪,遭拒后随即行凶。作案后,席某并未慌乱逃窜,而是骑电动车主动前往公安机关自首。这一系列清晰的行为逻辑,让网友的质疑愈发尖锐:能完成搭讪、行凶、自首的完整链条,甚至懂得用自首争取从轻处理,这样的状态真的算无刑事责任能力吗?更有人直指核心:专挑手无寸铁的女生下手,却不敢招惹身边的壮汉,这种选择性施暴恰恰说明他对行为后果有清醒认知。

无独有偶,澎湃新闻在 8 12 日同日报道的深圳一起案件,同样撕开了公众对精神病人犯罪问题的焦虑。化名李黎的女性受害者回忆,今年 1 2 日晚间,她刚走出地铁站,就被一名陌生男子从身后突然紧抱并强吻。在她奋力挣脱并向路人呼救后,男子才仓皇逃离。警方很快抓获了嫌疑人,但后续的司法鉴定结果却让李黎陷入深深的不安:嫌疑人案发时处于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障碍状态,被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这名男子仅在深圳市康宁医院短暂留院数日后,便被家人接回江西老家。

他知道挑年轻女性下手,知道在路人干预后逃跑,怎么看都不像完全失控的状态。李黎的担忧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这样轻易放回社会,谁能保证他不会再次伤害别人?网民在评论区的讽刺更显无奈与愤怒:这病倒是懂事,专挑作案时机发作,警察来了就自愈,伤害完别人就能全身而退?类似的情绪催生出精神病人犯罪应当一律入刑的强烈呼声 ——我也是。这一诉求或许在法律专业层面存在争议,却真实反映了公众对精神病成免死金牌的深深忧虑。

另外,精神病人犯罪监护人应当担责。事实上,精神疾病本身并非暴力犯罪的代名词,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但类似悲剧反复上演的根源,在于现有治理体系的漏洞:家庭监护责任虚化、社区对高风险患者的动态监管缺位、公共场所安全防护不足(如南昌景区监控覆盖不全、危险物品未被及时检测)等问题叠加,才让潜在风险演变成现实伤害。

强化家庭监护的法律约束力,让监护人切实承担起看管责任;完善社区高风险精神患者动态跟踪系统,建立常态化干预机制;填补公共场所安全漏洞,通过全域监控覆盖、危险物品排查等措施织密防护网 —— 这些不仅是防范安全风险的必要举措,更是避免普通精神疾病患者被污名化的关键。

公众呼吁精神病人犯罪一律入刑,本质上是对责任缺位的抗议,是对暴力行为必须付出代价的朴素诉求。唯有让法律边界更清晰、监管责任更扎实、惩戒与救助机制更完善,才能真正筑牢公众安全感的防线,让精神病不再成为暴力犯罪的免死金牌,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QQ图片20250810051902.jpg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