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网络暴力的杀伤力不容小觑,对网络暴力行为必须要严惩

陈中华:网络暴力的杀伤力不容小觑,对网络暴力行为必须要严惩

1750486728918257.jpg

近日,河南周口一则令人扼腕的消息牵动无数人的心 —— 一名坚守妇产科临床一线的医生,疑因长期承受网络暴力的恶意侵扰,最终以坠楼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这起悲剧不仅让一个家庭陷入永失至亲的悲痛,更让公众再次直面网络暴力对个体生命的沉重碾压,以及医疗纠纷非理性解决背后的深层隐患。

据家属在采访中披露,这场持续的网络伤害源于三起医疗纠纷。从家属公开的遗书片段与网络平台留存的记录中,我们清晰看到这位医生生前遭遇的网络阴霾:不分昼夜的恶意揣测、直指人格的人身攻击、带着煽动性的谣言扩散,那些冰冷的文字如利刃般反复切割着她的职业尊严与精神防线。而涉事网络平台发布的情况说明也侧面印证了乱象的存在 —— 平台曾多次处置针对医院及医生的违规视频与评论,但零星的治理显然未能阻挡网暴的蔓延。事件发酵后,众多曾受助于这位医生的患者涌入评论区,用真挚的悼念与回忆还原她的职业坚守,更有人痛心追问:本应在理性框架下解决的医疗争议,何以演变成摧毁生命的网络暴力?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注定了医疗纠纷的复杂性。每一台手术、每一次诊疗都涉及专业的医学判断、个体差异的变量与不可完全预知的风险,真相的厘清往往需要严谨的医学鉴定、完整的证据链与专业的法律评估。我国早已建立起包括医患沟通、行政调解、司法诉讼在内的医疗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这些渠道正是为了在专业框架内平衡医患权益、查清事实真相。然而现实中,部分人却摒弃了这套理性规则,选择以网络曝光为名行造谣抹黑之实,用情绪化的指控煽动对立,用博取流量的噱头放大矛盾。当非理性的声音在网络上形成共振,当跟风站队取代事实求证,本应追求真相的曝光便异化为伤害无辜的网暴,将身处争议中的个体推向孤立无援的深渊。

网络暴力的杀伤力,从来都不止于虚拟空间的语言攻击。它如同附骨之疽,从屏幕蔓延至现实生活,摧毁人的精神防线、侵蚀职业声誉、撕裂社会信任。对于医护人员而言,长期的恶意攻击不仅会击垮个人心理,更可能让更多人对这个高压高风险的职业望而却步。值得警惕的是,在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下,个体面对汹涌的网络声浪时往往势单力薄 —— 一条恶意评论可能被算法无限推送,一次不实指控可能被数万次转发,而受害者的辩解却常常淹没在信息洪流中。我国《民法典》明确禁止利用网络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更针对性细化了平台责任与治理措施,网信部门近年来持续开展的专项整治,正是为了筑牢网络空间的法治屏障。

避免悲剧重演,需要将网络暴力的治理防线向前推移。事后惩处固然必要,但事前的防范与化解更能守护生命安全。这需要多方面形成合力:在源头防控上,公安、网信部门应与互联网平台建立更灵敏的预警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及时识别具有攻击性、煽动性的苗头信息,对高风险内容提前干预,对矛盾纠纷主动引导至正规渠道;在支持体系上,涉事单位、工会及心理机构需为网暴受害者搭建防护网,提供及时的情感疏导、心理干预与法律援助,让他们在遭遇伤害时不致孤立无援;更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畅通医疗纠纷的正规解决路径,简化投诉流程、强化调解效能、保障司法公正,让每一起争议都能在阳光下依规解决,从根源上减少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

互联网从来不是法外之地,网络暴力更不应成为无代价的伤害。对于那些恶意造谣、组织攻击、以网暴牟利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让施暴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而身处网络空间的每一个人,更当常怀理性与敬畏 —— 当医疗纠纷的细节尚未厘清、完整信息尚未公开时,少一些先入为主的指责,多一些对专业的尊重;少一些跟风起哄的狂欢,多一些等待真相的耐心。毕竟,每一次轻率的转发、每一条情绪化的评论,都可能成为压垮他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起悲剧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它提醒我们:网络空间的文明,需要制度的守护,更需要每个网民的自觉。唯有让理性战胜冲动、让法治取代暴戾、让正规渠道取代非理性宣泄,才能避免更多生命在网络暴力中凋零,让互联网真正成为传递温暖与善意的空间。愿逝者安息,更愿这样的悲剧从此不再上演。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1686179575428092.jpg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