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青年人失业率创新高,绝对不是什么坏的事

陈中华:青年人失业率创新高,绝对不是什么坏的事

1750486728918257.jpg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就业数据引发广泛关注:今年 8 月,全国 16-24 岁(不含在校生)青年失业率较 7 月上升 1.7 个百分点,达到 18.8%,刷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与此同时,大龄就业群体退休政策的调整,在缓解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压力的同时,客观上延缓了部分岗位的更新迭代,进一步加剧了青年就业市场的竞争态势。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下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速使得延迟退休成为应对养老保险基金压力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岗位供给增速与青年劳动力供给之间的不匹配,又让延迟退休不可避免地压缩了年轻人的就业空间。面对这一看似两难的局面,若仅从失业增加的单一视角焦虑,或许会错失窥见社会转型机遇的窗口 —— 青年失业率创新高,未必是绝对的坏事,其背后藏着科技进步的必然、产业升级的信号,更蕴含着通过系统性变革实现就业提质民生改善双赢的可能。

机器替代劳动力:不必恐慌的进步阵痛

青年失业率攀升,与科技革新带来的机器替代人工浪潮密切相关,而这恰恰是社会生产力跃升的标志,不应被简单视为危机

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传统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工厂里,机械臂替代了重复作业的流水线工人;服务业中,智能客服、自助终端分流了基础服务岗位;甚至部分脑力劳动领域,如数据录入、基础文案撰写等,也逐渐被高效的智能工具覆盖。这种替代并非抢饭碗,而是人类社会从体力密集型”“重复劳动型智力密集型”“创新创造型转型的必经之路 —— 机器承担了低效、繁重的工作,反而为人类释放了更多精力用于学习、创新和提升自我,这正是社会进步的核心逻辑。

当然,转型期的失业阵痛不容忽视。如何让青年劳动力顺利适配新的就业格局?关键在于跳出被动应对失业的思维,通过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搭建转岗适配机会创造的双重支撑体系。

转岗适配来看,可依托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的资源优势,开设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专班 —— 针对制造业青年工人,开展工业机器人操作、智能制造系统维护等技能培训;针对服务业从业者,推出数字化运营、跨境电商实操等课程,帮助失业青年快速掌握新岗位所需技能。

机会创造来看,除了推动企业扩大招聘,还可探索公共服务岗位扩容灵活就业模式创新相结合的路径:一方面,组织青年劳动力参与沙漠治理、农村水利修缮、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等公共事业,既解决短期就业问题,又为社会长远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试点弹性工作”“岗位共享模式,例如将行政、后勤等岗位的工作任务拆分,由 2-3 名青年共同承担,既保障就业机会,又为年轻人预留学习、创业的时间空间。毕竟,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人人忙得不可开交,而是让劳动者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中实现价值,这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

基建与乡村振兴:破解就业困局的双赢密钥

当前青年就业市场的核心矛盾,并非无业可就,而是岗位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错配”—— 城市传统岗位减少的同时,农村和基层的大量需求却未被充分挖掘。以基建投资和乡村振兴为抓手,既能激活潜在的就业空间,又能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堪称破解就业困局的双赢密钥

从现实需求来看,我国农村地区仍存在大量亟待完善的领域:交通上,部分偏远村湾的通组公路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与主干道的衔接存在最后一公里短板;水利上,许多上世纪修建的塘堰、沟渠年久失修,既影响农田灌溉,又存在防汛隐患;民生服务上,不少村庄缺乏标准化的学校、养老院和医疗机构,村民看病远、上学难、养老愁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而城市中,老旧小区的管网改造、适老化设施建设、智慧城市配套工程等,也存在巨大的建设空间。

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带来的效益是多维度的:对经济而言,能有效消化钢铁、水泥、建材等领域的过剩产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对就业而言,这类工程涵盖设计、施工、监理、运维等多个环节,既能吸纳建筑工人、技术工人等体力劳动者,也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工程管理、规划设计等岗位,适配不同层次青年的就业需求;对社会治理而言,基础设施的完善、民生服务的升级,能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筑牢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联系,实现利国、利民、利党的多重成效。

关于建设资金的来源,不必陷入非盈利即不可为的误区。政府可通过合理货币供应 + 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保障资金需求:一方面,通过定向金融支持,向承担建设任务的企业拨付专项资金,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旅、现代农业等配套产业开发,形成建设 - 运营 - 收益的良性循环。

面对大量投入会引发通胀的担忧,需明确一个核心逻辑:通货膨胀的本质是商品供给不足与货币超发的失衡,而非货币总量的绝对增加。当前我国钢铁、水泥、家电、服装等工业品和消费品普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将资金投入到实物产出型的基建和乡村建设中,货币会通过企业开工 - 工人增收 - 消费提振的链条转化为实际需求,带动产业链循环,而非停留在金融领域空转,自然不会引发恶性通胀。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定向基建投资 + 产业扶持的方式刺激经济却未触发严重通胀的经验,也印证了将货币投入创造实际价值的领域是平衡资金投入物价稳定的关键。

乡村建设的具体路径:从补短板提品质

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破解就业困局,需避免大水漫灌,通过精准规划、分步实施,推动农村从基础设施补短板生产生活提品质全面升级,同时创造可持续的就业岗位。

1. 筑牢基础:完善城乡联动的硬件网络

交通网络升级:在现有通村公路基础上,重点推进通组路”“产业路建设,例如为农村合作社、种植基地修建便于农机通行和农产品运输的专用道路;同步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乡镇级物流集散中心和村级物流服务点,解决农产品出山难和工业品下乡难的问题,带动物流、运输类岗位需求。

水利设施修缮:对老化的塘堰、水库、灌溉沟渠进行清淤、加固和智能化改造,安装水位监测、自动灌溉设备,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同时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并保障水质,相关工程的建设和后期运维可吸纳当地青年就业。

2. 激活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多元化

土地整合与规模化经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 + 合作社模式,整合零散耕地,打破包产到户带来的碎片化限制;引入农业企业或培育本地种植大户,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同时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车间(如粮食烘干、果蔬保鲜、精深加工等),创造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就业岗位,吸引青年返乡从事农业技术、生产管理、产品营销等工作。

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依托农村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旅、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产业。例如,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打造农家乐”“民宿集群,开发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体验等项目;支持青年返乡创业,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方式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带动直播运营、包装设计、电商客服等新型岗位。

3. 补齐民生:让农村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

教育医疗升级:每村建设一所标准化幼儿园或小学教学点,配备合格的教师和教学设备;在乡镇建设综合性卫生院,在村建设社区门诊部,配备全科医生和基础医疗设备,推广远程医疗,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营,需要大量教师、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可通过定向招聘”“基层服务年限补贴等政策吸引青年人才。

养老服务完善:在乡镇建设区域性养老院,在村级建设日间照料中心,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助餐、助医、文化娱乐等服务;同时探索居家养老 + 上门服务模式,招聘本地青年担任养老护理员,既解决农村养老难题,又创造稳定的就业岗位。

4. 改善居住: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安居工程建设:优先在自然灾害易发区、住房条件较差的村庄,建设一批防汛、抗震的标准化楼房,配套水、电、燃气、网络、暖气等基础设施,以成本价或补贴价提供给村民居住,避免强制搬迁借机牟利;同步推进旧村改造,对保留的旧房进行加固、美化,拆除危房并复垦为耕地。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优先聘用本地青年参与施工,后期的小区物业、公共设施维护也能提供长期就业机会。

这些举措的推进,不仅能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品质提升,更能创造数百万个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运营再到公共服务的就业岗位,涵盖体力劳动、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创业机会等多个层次,既解决当前青年失业率高的问题,又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发展思维看待就业挑战:青年失业率创新高,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更是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民生品质提升的契机。它提醒我们:传统的就业模式已难以适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跳出保岗位的传统思维,转向创机会、提能力、优结构的系统性变革。

通过推动机器替代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让青年劳动力适配新的生产方式;通过加大基建投资与乡村振兴相联动,挖掘潜在的就业空间;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与培育特色产业相促进,创造可持续的就业岗位 ——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能缓解当下的就业压力,更能推动社会向更高效、更公平、更宜居的方向发展。

正如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古训,解决就业问题的核心,在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保障民生推动发展紧密结合。当政府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让青年有业可就、有梦可追,让农村焕发活力、让城乡协调发展,不仅能破解当下的就业困局,更能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筑牢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人才根基。从这个角度看,青年失业率创新高带来的挑战,终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