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法官审判公平正义,才能防止被打被杀 一、令人深思的“双标”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痛恨。当法官遭遇不幸,舆论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单纯的同情,而是追问“为什么”。这种“双标”背后,折射的是司法公信力的流失。 二、悲剧频发:从个案到反思 近年来,法官遇害案件并非孤例: • 2016年,北京昌平女法官马彩云遇害 • 2017年,广西陆川退休法官傅明生遇害 • 2020年,哈尔滨双城法官郝剑遇害 • 2021年,湖南高院法官周春梅遇害 • 2024年,河南漯河法官王佳佳遇害 这些悲剧不仅是刑事案件,更是对司法公正的沉痛拷问。 三、以案为鉴:十堰胡庆刚案的警示 案件背景: 劳动者胡庆刚起诉公司,索要拖欠工资及未签合同的双倍工资。他提交了考勤、工资流水、工作服等证据。 判决争议: 一审法官李润青以“证据为复印件”等理由,判决胡庆刚败诉。二审法院更是维持了原判。 悲剧爆发: 在判后答疑时,绝望的胡庆刚持刀刺伤四名法官,酿成血案。 核心问题: 此案的关键证据——银行流水,法院完全可以依职权调查核实,但并未这样做。这暴露了部分司法人员缺乏基本常识和同理心,是导致悲剧的根本原因。 四、错误应对:因噎废食 事件发生后,法院普遍加强了安保措施: • 增设安检设备 • 增加安保人员 • 限制公众进入 这种“高墙”策略,虽能暂时保障安全,却加剧了法院与人民的隔阂,是治标不治本。 五、正本清源:回归司法公正 真正的安全,源于人民的信任,而信任的基石是公正。 1. 阳光司法:全面推进庭审直播,让审判在阳光下运行。 2. 有错必纠:建立高效纠错机制,及时纠正错误判决。 3. 严惩腐败:对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的司法败类严惩不贷。 4. 强化监督:加强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确保司法权为民所用。 司法公正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当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时,法官走出法院,迎来的将不再是猜忌和恐惧,而是人民发自内心的尊敬与拥护——是鲜花,而非利刃。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