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医生之死,警察之过 2025 年 8 月 1 日,河南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楼顶,57 岁的妇产科主任邵医生纵身一跃,以最惨烈的方式结束了从医 20 余年的生命。她的丈夫张先生痛诉:妻子承受了长达 7 个月的网络暴力,而这一切的源头,竟是三起本已厘清责任的医疗纠纷。一位接生过 3 万余名新生儿的 “产科圣手”,最终没能从网络暴力的围猎中自救 —— 这场悲剧撕开的,不仅是医患关系的裂痕,更是网络时代执法响应机制的致命漏洞。 一、被歪曲的救治:三起纠纷与一场精心策划的网暴矩阵 邵医生遭遇的网暴,并非孤立的情绪宣泄,而是一场有组织的 “叙事篡改”。 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 2025 年 5 月的羊水栓塞事件。这种被称为 “产科死神”、死亡率高达 80% 的急症中,邵医生在产妇家属签署同意书后,果断实施子宫切除术,最终保住母婴双命。然而,产妇的公公却以 “花费 50 万娶媳妇,生了女孩还切了子宫,导致家里绝后” 为由,索要 100 万元赔偿。在起诉败诉后,家属转身潜入网络,将 “救命手术” 歪曲为 “误诊切子宫”,甚至给邵医生贴上 “谋财害命刽子手” 的标签。 更令人齿寒的是,这名家属于是与另外两起纠纷的家属 “结盟”:一起是产妇无视医生建议、执意顺产导致流产,却被包装成 “医生故意杀人”;另一起是孩子出生两年后确诊脑瘫,家属将责任强行归咎于邵医生。三家人通过剪辑证据(如隐去《手术同意书》)、编造 “害死 78 人” 的骇人谣言,形成了交叉传播的网络矩阵。涉事账号累计发布数百条视频,借助算法推荐持续发酵,评论区的污言秽语如潮水般涌向这位医生。 二、绝望的自救:两次报警与 “迟到的重视” 面对铺天盖地的污蔑,邵医生并非坐以待毙。她曾两次向警方报案,却遭遇了令人心碎的 “执法空转”: 7 月 30 日第一次报警,警方未予立案,双方沟通不欢而散; 7 月 31 日,在同事和家人陪同下二次报案,虽成功立案,但警方未明确处置方案,更未要求平台下架侵权视频。 张先生曾苦口婆心地提醒办案人员:“不要不当回事,因为网暴想不开自杀的案例有很多。” 然而,这句预警未能换来实质性行动。8 月 1 日,邵医生留下遗书后自杀。直到此时,警方才 “积极起来”:调取她的手机、下架网暴视频、成立三个专班调查。但生命无法重来 —— 当执法的 “积极” 永远滞后于受害者的绝望,制度的保护便成了空谈。 三、网络医闹的升级:从线下冲突到 “数字绞刑架” 传统医闹多发生在医疗机构内,影响范围有限且易被介入调解;而当医闹披上网络外衣,其破坏性呈指数级增长: 匿名性放大恶意:施暴者躲在屏幕后,无需直面后果,谣言可以毫无顾忌地升级; 算法助推扩散:极端言论更容易被平台推荐,形成 “劣币驱逐良币” 的传播生态; 受害者孤立无援:邵医生即便手握《手术同意书》等证据,也难以在海量负面信息中自证清白,医院的支持、同事的声援在汹涌的网暴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正如张先生所言:“她太绝望了,没人能帮她。” 这种孤立感,正是网络暴力最残忍的武器。 四、法律不该沉睡:当 “纸上正义” 遭遇 “执行惰性” 我国并非没有针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武器: 《刑法》第 246 条明确,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相关司法解释规定,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的,属于 “情节严重”; 2024 年 8 月实施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更要求对组织煽动网暴者从重处罚。 但在邵医生案中,这些法条却成了 “沉睡的正义”。究其原因,一是执法者对 “网暴” 与 “纠纷” 的边界判断模糊,将恶性攻击等同于普通医患矛盾;二是取证繁琐、跨平台协作成本高,导致执法倾向于 “拖延了事”;三是平台责任缺位,在明显侵权内容面前,未能履行 “及时处置” 义务。 当法律的威慑力让位于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惰性,当受害者的求救信号被视作 “小题大做”,网暴者自然有恃无恐,而更多潜在受害者将陷入 “求助无门” 的绝境。 五、以生命为代价的追问:谁来守护守护者? 邵医生的陨落,是对社会治理的尖锐叩问: 执法部门是否需要建立 “网暴警情处置规范”,将 “持续三个月以上的恶意攻击”“多次报警且情绪失控” 等情形纳入 “必优先处置” 范畴? 平台算法是否该增设 “医疗纠纷信息审核绿色通道”,对涉及医生的极端言论强化人工复核? 对于失职的执法者,是否应当建立问责机制,避免 “事后重视” 成为常态? 一位网友的评论直击核心:“如果连救人的医生都无法被拯救,我们还能期待谁来守护这个社会的底线?” 医生之死,警察之过。目前,当地已成立调查组,事件的后续处理备受瞩目。但无论结果如何,邵医生用生命警示我们:对网络暴力的纵容,就是对文明底线的践踏;执法环节的每一次 “惰性”,都可能将一个无辜者推向深渊。唯有让法律长出牙齿、让执法跑在悲剧前面,才能避免下一个 “邵医生” 的出现 —— 这,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另外:上网不但要公开用户IP地址,还应该实行实名实头像制度。邵某某医生坠楼身亡的悲剧,让持续 7 个月的网络暴力再次成为刺痛社会的伤疤;"开盒" 黑产对个人信息的精准围猎,更让网络空间的匿名狂欢演变为对隐私与尊严的公然践踏。当《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的纸面约束难敌恶意攻击的蔓延,当后台实名制的 "隐形监管" 挡不住键盘后的肆无忌惮,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命题:唯有让网络身份从 "匿名阴影" 走向 "阳光可见",才能为数字时代筑起安全防线 —— 这既需要公开用户 IP 地址以明晰责任主体,更应推行实名实头像制度以压实言行边界。 一、匿名狂欢的代价:从个体悲剧到社会信任崩塌 邵某某医生的遭遇,撕开了网络匿名性的致命漏洞。三个账号的持续攻击能跨越 7 个月、穿透平台审核,核心在于匿名状态下的 "责任豁免感":施暴者无需为言论承担即时后果,平台追溯成本高企,受害者则陷入 "看得见伤害却抓不住凶手" 的绝望。这种失衡在 "开盒" 黑产中更为极端:当攻击者能用虚拟身份掩盖踪迹,用 0.5 元一条的价格购买公民信息,普通人的姓名、住址、亲属信息便成了随意泄愤的武器。2023 年超 1.95 万起数据泄露事件、杭州 "千名网红开盒案" 中成熟的黑产链条,本质上都是对 "匿名即免责" 的畸形利用。 更值得警惕的是,匿名性正在消解网络空间的基本信任。虚假信息披着 "爆料" 外衣煽动舆情,电信诈骗依托虚拟身份精准设局,甚至境外势力也借匿名账号带节奏、搅乱舆论 —— 这些乱象的根源,恰是身份隐匿带来的 "作恶低成本"。当邵医生面对的攻击能以 "账号" 为掩体持续发酵,当普通人在网络上分不清发言者是真实个体还是恶意马甲,网络本该有的沟通价值、监督功能,便会被猜忌与敌意吞噬。 二、从 "后台隐形" 到 "前台可见":实名实头像的治理逻辑 当前的网络后台实名制,看似实现了 "可追溯",实则陷入 "追责滞后" 的困境。公权力虽能查出发布者,但对个体受害者而言,追溯成本极高;对潜在施暴者而言,"反正一时查不到" 的侥幸心理仍在。而推行实名实头像制度,并非否定网络自由,而是通过 "身份显性化" 重建责任闭环 —— 就像现实中说话要对自己负责,网络空间也该让言论与身份直接挂钩。 这种制度设计的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对施暴者的震慑:当头像与真实身份绑定,IP 地址公开可查,恶意攻击、造谣诽谤的成本将显著提升。正如用户所言,"为人不做亏心事,何怕上网留真名",真正的正义言论从不畏惧身份公开,唯有恶意才需要匿名遮羞。 对受害者的保护:一旦发生网暴或诈骗,受害者可直接依据公开身份追责,无需在 "找账号、查后台、等调查" 的漫长流程中耗尽心力。邵某某医生若能在攻击初期就明确对方身份,或许悲剧便能避免。 对平台的减负:公开的身份信息能降低平台审核难度,减少 "马甲账号" 反复作恶的空间。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平台 "未尽安全义务" 的判例已明确:身份管理越清晰,平台责任越易界定,治理效率也越高。 三、实名实头像不是枷锁,而是网络文明的基石 推行这一制度,绝非对网络自由的剥夺,而是在自由与责任间找到平衡。其多重价值早已在现实需求中显现: 守护未成年人:实名注册可精准限制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沉迷网络游戏,从技术层面筑牢成长防线; 净化交流生态:当头像与真实身份对应,污言秽语、人身攻击便会因 "颜面约束" 大幅减少,让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网络空间配得上 "文明" 二字; 畅通民意渠道:若公职人员也实行实名上网,普通人能更直接地表达诉求,避免 "匿名举报无回应" 的困境,让民意真正 "上达天听"; 规范网络交易:电商卖家与买家的实名绑定,能减少欺诈、耍赖等行为,让网购从 "诚信风险场" 变为 "责任共同体"。 更重要的是,这一制度能厘清 "舆论监督" 与 "恶意攻击" 的边界。真正的批评者从不畏惧公开身份 —— 就像揭露不良现象的举报者,留真名反能增强可信度;而那些躲在匿名背后的造谣者、带节奏者,恰恰需要身份公开来遏制其歪风。正如 "两高一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所强调,治理网暴不是扼杀监督,而是让监督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四、在安全与隐私间找到平衡点 推行实名实头像制度,需警惕 "身份信息滥用" 的隐忧。这要求制度设计必须同步配套: 隐私分级保护:公开的应是 "身份标识"(如真实姓名、认证头像),而非敏感信息(身份证号、住址等),避免沦为新的 "开盒" 工具; 严格追责机制:对泄露、贩卖实名信息的平台或个人,依法从重处罚,筑牢信息安全防线; 动态信用管理:对诚信用户简化流程,对违规账号实施 "阶梯式惩戒"(从警告到封号),既保合规又留弹性。 网络空间从来不是法外之地,匿名性也不该成为作恶的 "免罪符"。从邵某某医生的绝望,到 "开盒" 受害者的无助,一次次悲剧都在提醒我们:真正的网络文明,始于 "言行有界、责任有主"。公开 IP 地址、推行实名实头像,不是对自由的约束,而是对每个网民的保护 —— 保护我们不被匿名攻击伤害,保护我们的言论真正有分量,保护网络空间能回归 "交流、学习、进步" 的初心。 当每个人都敢于在阳光下发言,当每个账号都对应着一份责任,网络才能真正成为 "唤起同心干" 的正能量场,而不是滋生恶意的阴暗角落。这,既是对邵某某医生的告慰,更是数字时代应有的文明刻度。 世界上任何的政党,历来都把新闻舆论工作作为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我们党始终注重运用新闻媒体传播真理、组织群众、推动工作。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都形成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强大力量。实践充分证明,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必须抓紧抓好抓牢。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