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上网不但要公开用户IP地址,还应该实行实名实头像制度 近日,河南周口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邵某某坠楼身亡的悲剧,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医疗行业本就紧绷的神经。其丈夫那句 "三个账号连续 7 个多月的网暴,让妻子陷入极度的无助之中,感到求助无门",不仅道出了逝者的绝望,更揭开了网络暴力这一社会毒瘤的狰狞面目。当我们在唏嘘感慨之余,更应深刻反思:为何在《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已实施近一年的背景下,如此恶性的网暴事件仍能持续上演? 这起悲剧的特殊性在于,它并非单纯的网络暴力,而是医闹行为在互联网时代的恶性升级。据报道,引发网暴的三起医疗纠纷中,两起已由家属签字同意处理方案,另一起也无证据表明医院应承担责任。这种在事实层面已基本厘清的情况下,仍对医生进行长达 7 个月的持续攻击,本质上是对医疗秩序的公然践踏,是对医护人员人格尊严的严重侵犯。 从法律层面来看,《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明确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 "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健全用户注册、账号管理、信息发布审核、监测预警、识别处置等制度"。这意味着,相关平台对于持续 7 个月的恶意攻击,理应有所察觉并采取有效措施。然而,事实却是网暴信息得以持续传播,直至悲剧发生。这不禁让人质疑:平台的审核机制何在?预警系统是否形同虚设? 北京互联网法院近期审结的一起 "开盒挂人" 案件中,法院判定社交平台因未尽到信息安全保障义务需承担侵权责任。这一判例为网络平台敲响了警钟:对于明显的网络暴力行为,若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平台将难逃其责。对照邵某某事件,相关平台是否履行了法定职责,值得深入调查。 医院作为受害者的工作单位,其责任同样不容忽视。根据法律建议,当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医院应 "及时收集相关证据","与侵权方沟通协商",必要时 "向法院提起诉讼"。报道显示,医院领导在事发前一天陪同邵医生去派出所立案,这无疑是积极的举措。但仅仅如此是否足够?医院是否建立了针对医护人员的网暴防护机制?是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法律援助?这些问题都需要给出明确答案。 司法机关在应对网络暴力方面的角色也备受关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诽谤罪要求 "情节严重" 才构成犯罪。那么,持续 7 个月的恶意攻击,导致被害人精神崩溃、最终坠楼,是否属于 "情节严重"?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后,是否采取了足够有力的措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个案的公正处理,更影响着公众对司法系统应对网络暴力能力的信心。 根治网络暴力,尤其是针对医护人员的恶性网暴,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首先,网络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对医疗领域网暴信息的识别和处置效率。其次,卫生主管部门应推动建立医疗纠纷快速核证机制,及时澄清事实,为医护人员正名。再次,司法机关应加快处理节奏,对构成犯罪的网暴行为依法严惩,形成有效震慑。最后,全社会应树立尊重医护人员、理性看待医疗纠纷的共识,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治理网络暴力并非要扼杀正常的舆论监督。相反,我们需要在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同时,划清合理批评与恶意攻击的界限。对于医疗行业而言,这意味着既要正视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坚决抵制以维权为名的侵权行为。 邵某某医生的悲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网络暴力已成为威胁社会安全的严重隐患,必须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加以遏制。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才能让每一位辛勤工作的医护人员感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才能真正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担当。 另外:上网不但要公开用户IP地址,还应该实行实名实头像制度。邵某某医生坠楼身亡的悲剧,让持续 7 个月的网络暴力再次成为刺痛社会的伤疤;"开盒" 黑产对个人信息的精准围猎,更让网络空间的匿名狂欢演变为对隐私与尊严的公然践踏。当《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的纸面约束难敌恶意攻击的蔓延,当后台实名制的 "隐形监管" 挡不住键盘后的肆无忌惮,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命题:唯有让网络身份从 "匿名阴影" 走向 "阳光可见",才能为数字时代筑起安全防线 —— 这既需要公开用户 IP 地址以明晰责任主体,更应推行实名实头像制度以压实言行边界。 一、匿名狂欢的代价:从个体悲剧到社会信任崩塌 邵某某医生的遭遇,撕开了网络匿名性的致命漏洞。三个账号的持续攻击能跨越 7 个月、穿透平台审核,核心在于匿名状态下的 "责任豁免感":施暴者无需为言论承担即时后果,平台追溯成本高企,受害者则陷入 "看得见伤害却抓不住凶手" 的绝望。这种失衡在 "开盒" 黑产中更为极端:当攻击者能用虚拟身份掩盖踪迹,用 0.5 元一条的价格购买公民信息,普通人的姓名、住址、亲属信息便成了随意泄愤的武器。2023 年超 1.95 万起数据泄露事件、杭州 "千名网红开盒案" 中成熟的黑产链条,本质上都是对 "匿名即免责" 的畸形利用。 更值得警惕的是,匿名性正在消解网络空间的基本信任。虚假信息披着 "爆料" 外衣煽动舆情,电信诈骗依托虚拟身份精准设局,甚至境外势力也借匿名账号带节奏、搅乱舆论 —— 这些乱象的根源,恰是身份隐匿带来的 "作恶低成本"。当邵医生面对的攻击能以 "账号" 为掩体持续发酵,当普通人在网络上分不清发言者是真实个体还是恶意马甲,网络本该有的沟通价值、监督功能,便会被猜忌与敌意吞噬。 二、从 "后台隐形" 到 "前台可见":实名实头像的治理逻辑 当前的网络后台实名制,看似实现了 "可追溯",实则陷入 "追责滞后" 的困境。公权力虽能查出发布者,但对个体受害者而言,追溯成本极高;对潜在施暴者而言,"反正一时查不到" 的侥幸心理仍在。而推行实名实头像制度,并非否定网络自由,而是通过 "身份显性化" 重建责任闭环 —— 就像现实中说话要对自己负责,网络空间也该让言论与身份直接挂钩。 这种制度设计的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对施暴者的震慑:当头像与真实身份绑定,IP 地址公开可查,恶意攻击、造谣诽谤的成本将显著提升。正如用户所言,"为人不做亏心事,何怕上网留真名",真正的正义言论从不畏惧身份公开,唯有恶意才需要匿名遮羞。 对受害者的保护:一旦发生网暴或诈骗,受害者可直接依据公开身份追责,无需在 "找账号、查后台、等调查" 的漫长流程中耗尽心力。邵某某医生若能在攻击初期就明确对方身份,或许悲剧便能避免。 对平台的减负:公开的身份信息能降低平台审核难度,减少 "马甲账号" 反复作恶的空间。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平台 "未尽安全义务" 的判例已明确:身份管理越清晰,平台责任越易界定,治理效率也越高。 三、实名实头像不是枷锁,而是网络文明的基石 推行这一制度,绝非对网络自由的剥夺,而是在自由与责任间找到平衡。其多重价值早已在现实需求中显现: 守护未成年人:实名注册可精准限制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沉迷网络游戏,从技术层面筑牢成长防线; 净化交流生态:当头像与真实身份对应,污言秽语、人身攻击便会因 "颜面约束" 大幅减少,让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网络空间配得上 "文明" 二字; 畅通民意渠道:若公职人员也实行实名上网,普通人能更直接地表达诉求,避免 "匿名举报无回应" 的困境,让民意真正 "上达天听"; 规范网络交易:电商卖家与买家的实名绑定,能减少欺诈、耍赖等行为,让网购从 "诚信风险场" 变为 "责任共同体"。 更重要的是,这一制度能厘清 "舆论监督" 与 "恶意攻击" 的边界。真正的批评者从不畏惧公开身份 —— 就像揭露不良现象的举报者,留真名反能增强可信度;而那些躲在匿名背后的造谣者、带节奏者,恰恰需要身份公开来遏制其歪风。正如 "两高一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所强调,治理网暴不是扼杀监督,而是让监督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四、在安全与隐私间找到平衡点 推行实名实头像制度,需警惕 "身份信息滥用" 的隐忧。这要求制度设计必须同步配套: 隐私分级保护:公开的应是 "身份标识"(如真实姓名、认证头像),而非敏感信息(身份证号、住址等),避免沦为新的 "开盒" 工具; 严格追责机制:对泄露、贩卖实名信息的平台或个人,依法从重处罚,筑牢信息安全防线; 动态信用管理:对诚信用户简化流程,对违规账号实施 "阶梯式惩戒"(从警告到封号),既保合规又留弹性。 网络空间从来不是法外之地,匿名性也不该成为作恶的 "免罪符"。从邵某某医生的绝望,到 "开盒" 受害者的无助,一次次悲剧都在提醒我们:真正的网络文明,始于 "言行有界、责任有主"。公开 IP 地址、推行实名实头像,不是对自由的约束,而是对每个网民的保护 —— 保护我们不被匿名攻击伤害,保护我们的言论真正有分量,保护网络空间能回归 "交流、学习、进步" 的初心。 当每个人都敢于在阳光下发言,当每个账号都对应着一份责任,网络才能真正成为 "唤起同心干" 的正能量场,而不是滋生恶意的阴暗角落。这,既是对邵某某医生的告慰,更是数字时代应有的文明刻度。 世界上任何的政党,历来都把新闻舆论工作作为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我们党始终注重运用新闻媒体传播真理、组织群众、推动工作。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都形成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强大力量。实践充分证明,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必须抓紧抓好抓牢。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