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防治基孔肯雅热病毒,关键要做好防蚊措施 一、疾病概述:从名称由来至核心特征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一词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意为 “变得扭曲”,生动描述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痛而弯腰蜷曲的典型姿态。这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突发高热、皮疹及持续性关节疼痛为核心特征,严重时可导致长期关节功能障碍,对人群健康构成显著威胁。 二、病原学特征:病毒的 “弱点” 与传播基础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其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对环境的敏感性 物理特性:不耐酸、不耐热,58℃以上高温可迅速灭活; 化学敏感性:70% 乙醇、1% 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以及紫外照射均可有效杀灭病毒。 这些特性为病毒的防控提供了关键依据 —— 通过高温消毒、环境消杀等措施可切断其体外存活链。 三、流行病学:全球扩散与中国疫情轨迹 全球流行态势 中国疫情特点 2008 年,中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并曾引发局部本地传播,但未形成稳定疫源地; 2019 年 6 月,昆明海关从泰国回国旅客中确诊云南省首例输入性病例,提示国际旅行带来的输入风险; 2025 年 7 月数据显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三水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4014 例,均为轻症,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蚊媒活跃的乡镇(如顺德区乐从镇、北滘镇等),反映出本地蚊媒传播的可能性及疫情可控性。 四、传播机制:伊蚊为核心,无直接人传人 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二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如中国南方省份),叮咬感染病毒的宿主后,可携带病毒并通过再次叮咬传播给人类。 特殊传播途径:实验室环境下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但目前尚无人传人的直接证据。 人群易感性:人类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症状(如发热、关节痛)或隐性感染(无症状),康复后通常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五、临床表现:从急性期到长期影响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 2~12 天(通常 3~7 天),症状轻重差异显著,可分为三个阶段: 急性期(发病 1~7 天) 突发高热:体温可达 39℃,伴寒战、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及淋巴结肿大; 皮疹:发病后 2~5 天出现,多见于躯干、四肢伸展侧、手掌和足底,表现为斑疹、丘疹或紫癜,部分伴瘙痒; 关节痛:最典型症状,多为游走性剧痛,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波及膝、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时疼痛尤为剧烈,常导致患者活动受限,甚至 “关节功能丧失”。 恢复期 重症情况 新生儿(因母亲感染或出生后被叮咬); 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重症可累及眼部、心脏、神经系统,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等,需住院治疗,极少数可因器官衰竭死亡。 六、诊断与鉴别:依赖实验室与临床结合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疫区居住或旅行史(12 天内)、蚊虫叮咬史; 临床表现:急性高热 + 皮疹 + 剧烈关节痛; 实验室检查: 血清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发病第 1 天可检出); 恢复期 IgG 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 4 倍以上; 病毒核酸(RT-PCR)阳性或病毒分离成功(发病 4 天内检出率高)。 鉴别诊断 与登革热:后者出血倾向更明显,关节痛较轻; 与 O’nyong-nyong 病毒感染:需通过核酸检测或病毒分离鉴别; 与风湿热:后者多伴心脏炎、环形红斑,抗链球菌抗体阳性。 七、治疗原则:无特效药,对症为主 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病毒的特效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核心: 一般处理:发热期卧床休息,大量饮水,防蚊隔离(发病后 5 天内为病毒血症期,需避免蚊虫叮咬传播); 对症治疗: 降温:首选物理降温,避免酒精擦浴(尤其疑似登革热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暂不推荐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止痛:关节痛剧烈者可使用镇痛药物,必要时结合康复治疗(如理疗); 重症处理:脑膜脑炎患者需用甘露醇等降低颅压,防治脑水肿。 八、预防措施:以 “防蚊灭蚊” 为核心 因尚无疫苗,预防依赖三级防控: 控制传染源:患者就地隔离 5 天(病毒血症期),及时上报病例; 切断传播途径: 环境治理:清除蚊虫孳生地(积水容器、杂草等); 防蚊设备:室内使用蚊帐、纱窗,户外穿长袖衣物、涂驱蚊剂; 保护易感人群:重点关注幼儿、老年人及基础病患者,避免蚊虫暴露。 九、总结与展望 基孔肯雅热作为全球扩散的蚊媒传染病,其危害不仅在于急性期症状,更在于长期关节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国际交流频繁,疫情输入与本地传播风险持续存在(如中国南方省份)。目前防控的核心仍为 “防蚊灭蚊”,未来需期待疫苗研发突破,同时提升临床鉴别能力,减少误诊漏诊。 对于公众而言,了解其症状特点、做好防蚊措施,是降低感染风险的关键。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