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推行免费大学的教育,筑牢利党利国的根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更是政党事业薪火相传、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推行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阶段免费教育,为读研、读博学生发放生活补贴,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更是巩固党和国家事业根基的战略举措。
一、免费教育是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关键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和技能素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影响着党的事业能否代代相传。当前,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能为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而普通家庭往往面临“上学贵、上好学校更贵”的困境,这不仅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初衷,更可能导致部分有潜力的青年因经济压力错失深造机会。
推行全阶段免费教育,本质上是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通过统一的教育投入和培养模式,引导所有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厚植忠党爱国的情怀,避免出现“妄自菲薄、数典忘祖、去中国化、崇洋媚外”的思想偏差,真正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中国完全具备推行免费教育的条件
有人质疑“免费教育是否可行”,但事实上,我国早已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河南南街村就是生动的例证——这里不仅实现了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全免费,还推行了免费医疗、免费住房,甚至为村民提供免费的生活物资和就业保障,用实践证明了“共同富裕”模式下民生保障的可行性。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能够为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所谓“没钱”的顾虑,实则是发展思路的问题——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货币调控,将资金精准投入到民生领域。正如美国通过持续的货币投放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却未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关键在于货币投放与物资生产的平衡。当前我国钢铁、水泥、家电等物资供应充足,教育领域的师资、校舍等资源也在不断完善,只要将资金投向这些“有供给、有需求”的领域,就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毕竟,通货膨胀的根源是“供需失衡”而非“货币总量”,当物资供应充足时,再多的货币也只会促进流通,而非推高物价。
三、免费教育是凝聚民心的重要举措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历经千年检验的真理。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免费住房,是最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关怀的民生工程。当每个家庭都不必为孩子的学费发愁,当每个青年都能平等享有深造的机会,当教育不再成为“压在家庭身上的大山”,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对国家的归属感必然会显著增强。
这种民心凝聚力,将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会成为创新创造的生力军,稳定的民生保障会激发全社会的消费潜力,公平的发展环境会让更多人愿意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这不仅能解决当前存在的教育焦虑、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更能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筑牢群众基础。
推行免费教育,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做不做”的问题。它关乎教育公平的实现,关乎合格接班人的培养,更关乎党和国家的未来。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破利益藩篱,将教育回归公益本质,就一定能通过这一民生工程,赢得民心、汇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 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