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莫把正常民情,化为风险舆情

陈中华:莫把正常民情化为风险舆情

1750486728918257.jpg

在网络成为社情民意重要表达渠道的今天,部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舆情过敏症现象值得深刻反思。这种将民生诉求视为麻烦”“风险,以捂盖子”“灭火代替问题解决的认知与行为偏差,不仅会积累群众不满,更可能割裂干群关系。以下从现象本质、深层成因、潜在危害及破解路径展开分析:

一、舆情过敏症的核心表现:认知错位下的应对失当

舆情过敏症本质是对网络民意的认知扭曲,具体表现为:

诉求误读:将群众在网络上反映的过日子的难处”“合理抱怨等同于挑错揭丑,把正常民情表达标签化为舆情风险

应对简单化:信奉看不见 = 没问题捂盖子逻辑,将舆情应对目标定为消除声音而非解决问题,通过删帖、压制等行政化手段掩盖矛盾,而非直面诉求。

反馈缺位:对网络诉求缺乏快速响应和闭环处理,既不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也不反馈问题解决进展,导致群众呼而不应

二、深层成因:官僚主义与本领恐慌的双重叠加

舆情过敏症的滋生,源于治理理念与能力的双重短板

认知层面的官僚主义:官本位思想作祟,部分干部将自身权威凌驾于群众需求之上,把群众诉求视为对工作的否定,而非改进治理的信号,陷入没事就是本事的错误政绩观。

能力层面的本领恐慌:面对新媒体时代多元化、即时性的民意表达,部分干部缺乏精准区分合理诉求恶意炒作的判断力,不懂网络沟通技巧与问题化解策略,最终选择管住声音的懒政思维。

三、潜在危害:小事拖大的治理隐患

捂盖子式应对看似暂时平息了网络声音,实则埋下更大风险:

矛盾积累激化:群众合理诉求未得到解决,不满情绪会从网络向现实蔓延,小问题拖成大矛盾,简单诉求演变为群体事件。例如,某地因忽视网民反映的环保问题,长期捂盖导致污染扩大,最终引发大规模舆情与线下抗议。

干群信任流失:当群众发现网络发声无用,会逐渐失去对基层治理的信任,网络本应是连心桥,却可能沦为隔阂墙

治理效能低下:干部将精力浪费在堵声音上,而非解决实际问题,导致民生痛点长期存在,治理资源错配。

四、破解路径:以民有所呼推动我有所应

破解舆情过敏症的关键,在于回归民生为本的治理初心,建立全链条响应机制:

转变认知:从防舆情解民忧:明确网络诉求的本质是民声而非麻烦,将处理网络诉求作为了解民生、优化治理的重要抓手,摒弃问题少曝光就是政绩的错误观念。

快速响应:建立闭环处理机制:对网络诉求实行接诉即办,明确响应时限、责任主体,确保事事有回音。例如,部分地区建立网民诉求台账,每日汇总、分类交办、限时办结、结果公示,形成受理 - 解决 - 反馈闭环。

提升能力:强化媒介素养与治理本领:通过培训提升干部网络沟通能力,学会区分合理诉求与恶意炒作,掌握坦诚回应、主动解决、及时公开的应对技巧,避免越捂越乱

长效机制:将网上解纷融入基层治理:把网络诉求处理纳入干部考核,推动线上响应线下治理结合,例如针对网民反映的高频问题(如物业纠纷、养老服务),推动政策优化与资源投入,从根源上减少诉求产生。

网络空间从来不是问题的终点,而是治理的起点。只有摒弃舆情过敏的焦虑,以真诚态度回应民声、以务实行动解决民生痛点,才能让网络真正成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干群连心的直通车,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辖区的基层善治目标。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