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新华社新华视评栏目的评论,难以改变唯上不唯实的问题 近日,新华社的新华视评栏目对舆情应对中 “唯上不唯实” 的 “向上甩锅” 现象的尖锐批评,如警钟长鸣,直击当下治理体系中的痛点。然而,当我们跳出舆情应对的单一领域审视,会发现这种 “下级躺平、问题上交” 的不良风气早已渗透到基层治理的诸多角落。若不从根源上破局,仅凭评论的振聋发聩,恐怕难以撼动积弊已久的现实土壤。 一、“唯上” 成风: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表现 在许多地方的日常工作中,“请示汇报” 已从必要的工作程序异化为 “免责盾牌”。干部们事事等待上级批示,将 “有批示” 等同于 “无责任”,把 “程序合规” 凌驾于 “实际成效” 之上。一项新的民生工程,非要等上级批文齐全才敢启动,哪怕当地群众需求迫切;一次突发的基层矛盾,非要等上级明确指示才敢处置,哪怕最佳化解时机正在流逝。 这种心态的背后,是对 “安全” 的极致追求 ——有领导批示就等于有了 “护身符”,即便事情最终办砸,也能以 “按程序执行” 为由推脱责任。于是,项目是否真正解决群众难题、政策是否符合基层实际、工作是否取得实效,反倒成了次要考量。基层本应有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层层束缚,“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 的消极心态在不少干部中蔓延。 二、“唯上” 之弊:信息错位与治理效能的双重损耗 将所有事务推给上级批复的做法,看似 “守规矩”,实则暗藏巨大隐患。上级机关虽掌握宏观政策方向,但对基层具体情况的了解,远不及一线涉事机构。在这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格局下,上级的指示往往只能基于 “稳妥原则” 给出泛泛而谈的指导,难以针对具体问题精准发力。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治理怪象:事情在层层请示、逐级批复中错失最佳时机,基层干部的闯劲在 “等靠要” 中被消磨殆尽。一个本可由乡镇自主解决的农田灌溉问题,经县、市、省多级流转后,等来的可能只是 “加强调研、妥善处理” 的原则性回复,而庄稼早已因缺水减产;一个本可由社区快速调解的邻里纠纷,在 “上报等待批示” 的流程中升级为群体矛盾。最终,所有人都 “按程序办事”,看似毫无过错,可一旦出现问题,责任链条却模糊不清 —— 风险被层层摊派,损失却由整个社会默默承受。 三、根源追问:压力传导失衡与激励机制缺位 为何 “唯上不唯实” 的风气难以扭转?表面看是基层干部缺乏担当,实则深层原因在于治理生态的扭曲与制度设计的失衡。基层惧怕负面舆情,而这种恐惧的源头,往往是上级对负面事件的过度紧张与严苛追责。当一次意外事故、一起民生投诉都可能与干部的晋升、考核直接挂钩,甚至面临 “一票否决” 时,“少做事少犯错” 自然成了理性选择。 更根本的问题在于权力授予机制的导向。当前干部选拔任用中,上级评价权重过高,群众口碑与实际成效的分量不足。这使得部分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 “揣摩上意”“迎合喜好” 上,而非 “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毕竟,决定其仕途的是上级的认可,而非群众的满意度。在这样的逻辑下,“唯上” 是趋利避害的现实选择,“唯实” 反而成了 “冒风险” 的行为。 四、破局之路:从松绑赋能到机制重构 要打破 “唯上不唯实” 的死循环,不能仅停留在对基层的批评,更需系统性的制度变革与生态重塑。 (一)为基层松绑,还权赋能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也是最了解实际情况的 “神经末梢”。应切实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与请示要求,给予基层在民生服务、应急处置、项目推进等领域的充分自主权。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才能避免 “上级拍板、基层背锅” 的荒诞局面。 (二)健全容错机制,激励担当 “洗碗效应” 警示我们:干得多的人,出错的概率也更高。必须建立清晰的容错清单与免责条款,明确 “三个区分开来”—— 区分无意过失与故意违纪、区分探索失误与失职渎职、区分客观条件限制与主观不作为。对于干部在改革创新、服务群众中出现的不可预见失误,只要不涉及腐败与违纪,就应从轻或免于追责,让干部敢干事、愿干事。 (三)优化评价体系,回归 “唯实” 干部好不好,群众最知道;工作实不实,成效说了算。应改革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降低上级主观评价的权重,增加群众满意度、实际工作成效、长期发展贡献等 “硬指标” 的分量。当干部的权力来源真正与群众需求、实际成效挂钩时,“唯实” 才能取代 “唯上”,成为工作的核心导向。 (四)构建 “党主民主” 框架,筑牢根基 深入探究 “唯上不唯实” 这一顽疾,其根源在于权力授予机制的不完善。在当前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下,干部的晋升大多取决于上级的评价与决策。这就使得部分干部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揣摩上级意图、迎合上级喜好上,而忽视了工作的实际成效以及群众的真实需求。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否获得上级的认可,直接关系到自己的仕途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权力授予机制进行改革,逐步推动官由民选。当干部的权力真正来源于民众时,他们自然会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民众谋福祉、追求工作实效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打破 “唯上不唯实” 的怪圈,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上下同欲方能破局前行 新华视评的批评之所以引发共鸣,在于它戳中了治理体系中的深层矛盾。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指责下级的 “躺平”,而在于上级是否有勇气直面自身责任 —— 是过度的追责压力催生了 “甩锅” 心态,是失衡的评价体系助长了 “唯上” 风气。 破除 “唯上不唯实” 的顽疾,需要上级机关带头转变作风,少些 “层层加码” 的指令,多些 “雪中送炭” 的支持;需要基层干部重拾担当,在规则框架内主动作为;更需要整个社会形成 “鼓励实干、宽容失误” 的良好生态。唯有上下同欲、内外协同,才能让 “唯实” 成为共识,让担当成为风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真正的动力与活力。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