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洪灾震灾频繁发,为何不先防一防

陈中华:洪灾震灾频繁发,为何不先防一防

 1747744260425422.jpg

在过去的时间里,洪灾和震灾给我们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从甘肃榆中山洪致使多人伤亡,到西藏定日地震造成重大损失,每一次灾害都是一场噩梦,不仅无情吞噬人们的生命,还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我们沉浸在悲痛之中,不得不反思:洪灾震灾频繁来袭,为何不能提前做好防范?

 

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决定了我们是灾害频发的国家。山地、高原、丘陵占据国土面积三分之二以上,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且年际变化大,夏季暴雨频繁,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受板块挤压影响,地震活动也十分频繁。

 

然而,人为因素在灾害的形成和加重中起到的负面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 。例如,在山区,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坏,使得土壤的蓄水保土能力大幅下降,一旦遭遇暴雨,就容易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城市建设中,盲目扩张、不合理规划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对防洪、抗震设施的投入,导致城市在面对灾害时显得格外脆弱 。一些城市的排水系统老化,无法应对短时强降雨,每逢雨季就出现严重的内涝;部分建筑在建设时没有严格按照抗震标准施工,在地震来临时不堪一击,这些都大大加重了灾害的损失

 

与此同时,我国目前还面临着钢筋水泥过剩以及失业率高的问题。近年来,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加剧,2023年全国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不足60% ,市场需求不足、产能总量处于高位。而失业率高,尤其是青年失业率高企,受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经济周期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大量劳动力需要重新流入就业市场,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面对这样的现状,其实完全可以将防灾减灾与解决过剩产能、缓解就业压力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大对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加固防洪堤坝、建设抗震建筑等,既能消耗过剩的钢筋水泥,又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失业人员。这些工作对专业技术要求并非高不可攀,通过短期的技能培训,许多失业人员都能够胜任,比如进行简单的建筑施工操作、协助基础设施的搭建等。另一方面,在生态修复工程中,像是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等项目,也可以用到水泥等材料,并且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还能从根源上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土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谓一举多得。


政府为人民办事不要去计较盈亏,没钱印钱就可以了。政府拿钱给建筑企业,建筑企业拿着政府的钱组织工农建设就行了,工农有工作就有工资,有工资就有钱消费,经济也就循环发展起来了。有些经济砖家可能会说,大量印钱会引发通货膨胀,我认为通货膨胀不是因钱多,而是因为缺货,比如目前的钢筋水泥和车房服装过剩会涨价吗?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大生产力度,缺什么生产什么,不管什么东西,多了都不可能涨价的。众所周知,美国目前是世界上军事最强、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中国应当向美国学习,美国一直不断地印钞发钱,不但一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问题,反而军事越来越强经济科技也发达

 

要改变灾害频发带来巨大损失的被动局面,还需建立健全科学的灾害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对洪水、地震等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加强对公众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培训、演练、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洪灾震灾的频繁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再一味地在灾害发生后进行救援和补救,而应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灾前预防上来 。将解决过剩产能、缓解就业压力与防灾减灾工作紧密结合,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灾害预防工作,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稳定、美好。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