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无限续面这场风波的内核,是商业诚信的失守和缺位 一碗 13 元的饸饹面,本是市井烟火里最寻常的滋味,却在郑州老霍记郏县饸饹面馆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网的舆论风暴。从 “七个人点一碗面” 的标题党引爆争议,到剧情反转后商家的反复横跳,再到网民从线上网暴到线下围堵的极端行动,这场风波撕开的不仅是一家小店的诚信漏洞,更暴露了流量时代商业伦理与舆论生态的深层病灶。 商家失信:从服务歧义到恶意引导的步步错 “无限续面” 本是街坊面馆招揽生意的温情承诺,却在事件中成为诚信失守的起点。根据法律界观点,此类服务的合理边界应是 “一人一碗吃饱”,但商家既未在事前明确规则,又在服务中因情绪拒绝续面,已埋下矛盾伏笔。更值得警惕的是,争议发生后商家的操作 —— 刻意剪辑视频隐瞒顾客实际消费 140 元的事实,用 “七个人只点一碗面” 的话术将顾客塑造成 “占小便宜者”,这种选择性呈现事实的行为,本质是利用信息差煽动公众情绪,将商业纠纷异化为流量博弈的工具。 而当真相曝光、双方达成调解后,商家又以 “被网暴” 为由重提旧事,甚至将顾客比作 “七匹狼” 二次引流,全然不顾调解协议的约束力;更严重的是,未经同意公开含未成年人的未打码视频,导致孩子肖像被制成表情包,这已不止是道德失范,更是对《民法典》中未成年人肖像权保护条款的直接漠视。从模糊服务规则到恶意引导舆论,再到践踏法律底线,商家的每一步操作都背离了 “诚信守诺” 的商业根基,也为后续的舆论反噬埋下伏笔。 舆论极化:从 “全民审判” 到 “集体狂欢” 的失控 事件初期,在商家片面叙事的引导下,三名女顾客一夜之间沦为 “全网公敌”,指责其 “教坏孩子” 的声讨铺天盖地;而当消费凭证与真相曝光后,舆论又瞬间转向,商家成了 “黑心老板” 的代名词。这种非黑即白的舆论翻转,暴露了网络时代情绪先行、事实滞后的典型特征。 更令人忧心的是舆论的极端化升级:从线上的恶意 P 图、人身攻击,到线下数百人聚集面馆门前高呼 “让他关门”,理性讨论早已让位于情绪宣泄。正如网友反思所言,“大家如果过分网暴,那跟面老板有啥区别”,当公众以 “正义” 之名行围堵之实,本质上已沦为另一种形式的暴力。这种 “看热闹不嫌事大” 的集体狂欢,让事件彻底脱离了是非评判的轨道,演变成一场无人受益的闹剧 —— 顾客因网暴心律失常,商家营业额暴跌五成,周边店铺被迫歇业,没有赢家的结局印证了舆论失焦的破坏力。 反思:诚信为基,理性为尺方能守住烟火人间 这场风波的内核,是商业诚信的失守与公共理性的缺位。对商家而言,“无限续面” 的承诺不该是模糊的营销噱头,而应是清晰的服务契约;面对纠纷,更需以尊重事实、敬畏法律为前提,而非靠操纵舆论博取流量。诚信不仅是 “童叟无欺” 的道德自觉,更是 “明码标价、权责清晰” 的法律义务,唯有守住这份底线,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久信任。 对公众而言,在信息碎片化为常态的网络时代,保持 “让子弹飞一会儿” 的耐心尤为重要。在真相未明时轻易站队、肆意指责,本质上是将自己变成情绪的傀儡;而线下围堵等极端行为,更是越过了理性维权的边界,沦为舆论暴力的帮凶。正如《北京青年报》所言,现实中不会有人因 “多加一勺辣椒” 被游街示众,网络上更不该有全民道德审判的狂欢。 一碗面的风波终会平息,但留下的教训值得深思:商家守诺,才能让 “无限续面” 的温暖延续;公众理性,才能让市井纠纷回归正常解决轨道。唯有诚信为基、理性为尺,才能让商业烟火气里少些风波,多些温情。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