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内部信息,民警有必要连夜上门删除吗

陈中华: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内部信息,民警有必要连夜上门删除吗

1747744260425422.jpg

近日,民警夜访爆料人家里,吓得老人想喝农药自杀的舆情引发广泛关注,其影响力甚至盖过了最初的舆情事件。事情的起因是,8 18 日,湖南永州宁远一位市民曝光当地某乡政府上班时间大量缺岗,该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舆情。

8 20 日,这位市民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当地某部门关于因为前述舆情事件要加强内部办公考勤和工作纪律整改的内部通报。根据后来官方通报,此条内部通报属于宁远县公安局。当晚,宁远县公安局 4 位民警上门与该市民沟通,称内部通报信息不能转发,希望其删除。彼时该市民不在家,民警便先与其七旬父母交流,之后又给该市民打电话。

从官方通报内容来看,该市民仅仅是在朋友圈转发了相关信息,且所转发信息属实,并非凭空捏造,也不属于保密信息范畴,并且该信息在朋友圈的传播力相对有限,即便传播开来,实际上也不会对公安部门造成实质性伤害。据其他媒体报道,该市民是从一个微信群里看到这条内部通报的,这表明传播这条信息的并非他一人,令人不禁疑惑,当地警方是否也去了其他参与传播的人家里沟通删帖呢?

仔细想来,这么一件小事,既谈不上有多大危害,也并非十分紧迫,为何要动用 4 位民警,还连夜上门沟通呢?这一系列操作实在令人费解。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朋友圈转发内部通报这类网络舆情,是否就到了必须处理的程度?又是否值得警方连夜上门去沟通处理呢?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极为迅速和广泛,对于一些传播范围小、影响力有限且不涉及违法违规的信息传播行为,是否有必要大动干戈,着实需要谨慎衡量。

其次,即便认为该情况需要处理,通过打电话与当事人沟通,清晰说明情况,难道不是更为快捷高效的方式吗?为何非得选择上门呢?公安部门作为强力执法部门,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威慑力,身份十分敏感,夜里上门这一行为无疑会使这种敏感性进一步加剧。而且,基层民警日常工作本就繁重,千头万绪,夜里上门很可能意味着还在加班,如此耗费警力资源去处理这类小事,是否真的必要?

在最近的其他几起网络舆情事件中,也出现了警察深夜上门沟通删帖的情况。尽管在这些过程中警方并无违规操作,但每次都会引发争议。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公安部门的特殊性质和上门时间的敏感性,让公众对此类行为格外关注。

这些看似不合理现象的背后,根源在于很多地方存在的舆情洁癖。一些地方只要一看到网络舆情,就变得异常敏感,产生过度的应激反应,首先想到的就是动用各种力量将舆情消灭掉。这种不经过深入分析、不进行合理分解的一刀切思维,不仅给基层部门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使得基层公安部门无奈成为这种陈旧舆情治理思维的背锅侠

这种网络舆情一刀切的治理思维,还催生出了一些更为极端的案例。例如,湖南湘阴的肖新良因为 12 字评论就被行政拘留,甘肃庆阳市宁县的邓建国发视频质疑校服问题也遭到拘留。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河南周口的女妇产科医生遭受长达 7 个月的网曝,期间两次报警,当地派出所却未能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最终该医生因投告无门,绝望之下选择轻生。在这起事件中,女医生被网曝这么长时间,当地的舆情监测部门难道就没有发现吗?当女医生报警后,当地公安部门为何不能依法重视起来呢?

再看广西贵港亮证女舆情事件,当事人平头哥第一次去派出所报警时,当地警方未予以重视;而在他发布视频之后,警方却深夜出警。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该如何理解?在笔者看来,或许是因为这些事情在未形成网络舆情,或者未形成对当地政府部门的网络舆情时,都被视为小事;而一旦形成网络舆情,或者有可能形成网络舆情,就都成了大事

舆情洁癖以及对网络舆情一刀切的治理思维,带来的后果只能是浪费基层资源。它不仅无法真正消灭舆情,反而常常引发次生舆情。滥用警力资源,加重了基层干警的工作负担,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还损害了公安部门的公信力。

公安部门在打击犯罪以及社会综合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在重大敏感复杂的网络舆情处理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公安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关乎公众对社会和法治的信心。因此,公安部门在日常网络舆情处理中,务必慎用警力,严格依法依规使用警力。对于那些不涉及谣言、网曝等明显违法情况的网络舆情,不应让公安部门介入处理。唯有如此,才能让公安部门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核心工作中,同时也能避免因不当介入舆情处理而引发公众的质疑和不满,切实维护好公安部门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推动社会治理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另外,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绝不能让老百姓满怀期待的监督行为,最终变成令人恐惧的经历;绝不能让一个小小的农药瓶,成为引发舆情危机的导火索,成为我们社会治理失败的标志。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就必须从内心深处尊重人民群众,尊重他们所拥有的监督权力,尊重那句最为朴素却又最为深刻的道理:人民的政府,理应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在岗,为人民排忧解难,全心全意地服务人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桥梁,让社会在和谐、稳定、公正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