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医生要做到不趁病谋利,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被杀 当 9 月 22 日深夜,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手术灯熄灭,王海彬教授被推入 ICU 的那一刻,整个医疗界再次被恶性伤医事件的阴影所笼罩。这位有着 30 余年从医经历、完成 2000 台以上关节置换手术的骨科专家,在出诊时突然遭到患者持刀袭击,头部与肢体多处严重受伤。虽经过十小时的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仍需在重症监护室面临未知的康复挑战。这起悲剧如同镜子一般,映照出医疗安全治理中尚未愈合的创口。 五年前,北京朝阳医院的眼科医生陶勇在门诊被患者砍伤,左手功能严重受损,长时间无法进行手术;九年前,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口腔科主任陈仲伟在家中遇袭,最终不幸离世;五年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发生持刀伤人案,嫌疑人在行凶后自杀…… 从南到北,从退休专家到青年医师,医疗暴力的利刃一次次刺向救死扶伤的医者,也刺向了社会信任的基石。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类事件并非个例。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仅 2024 年全国就发生伤医事件 427 起,每一起都在侵蚀着医患关系的脆弱平衡。 为何在 “平安医院” 建设不断推进、警医联动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悲剧仍在不断重演?根源在于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缺失与医患信任体系的崩塌形成了恶性循环。医学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疾病的复杂性、个体的差异性以及技术的局限性,决定了即使是顶尖专家也无法保证百分百的疗效。但当患者将 “治愈期望” 异化为 “必须治愈” 的刚性要求,当医疗风险未能通过合理机制进行社会分担时,失望就极易转化为敌意。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舆论将个案失败放大为 “医生无德” 的群体标签,这种认知偏差让少数人将医生从 “救命者” 误判为 “对立面”。 医疗纠纷解决渠道的不畅则进一步加剧了矛盾的累积。当前,医院内部调解缺乏司法效力,第三方调解机构公信力不足,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尚未有效建立,许多纠纷最终只能由医生个人被动承受压力。当患者投入高额费用却未达到预期疗效,又找不到畅通的维权路径时,极端情绪就可能突破理性的防线。温州医科大学李晟医生被错认报复身亡的悲剧,正是这种制度缺陷所酿成的恶果 —— 凶手因对手术效果不满,却在维权无门后选择以暴力泄愤。 面对暴力,医者的坚守显得更加沉重。王海彬教授的跟诊学生回忆,这位 “科研临床教学三手抓” 的医生对待患者极其耐心,住院部走廊上贴满了患者的感谢信。陶勇医生康复后重返诊室,王海彬的同事们在事件次日依旧准时出诊,他们用职业使命感对抗着创伤记忆,维系着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但这种坚守不应成为倒逼出来的 “美德”,而应建立在坚实的安全保障之上。 早在 2013 年,国家卫健委与公安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指导意见》,提出构建 “人防、物防、技防” 相结合的防护体系。如今,智慧医疗已能通过二维码实现精准核验,用电子病历提示用药风险,但这些技术更多地是用于守护患者安全,却未能成为医生的 “安全铠甲”。在广州这起事件中,医院虽有安检与安保巡逻,但面对突发袭击仍显得被动,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安全防护 “重形式轻实效” 的问题。 守护医者安全,绝非仅仅增设几道安检那么简单。这需要制度层面的系统性发力:既要通过立法明确暴力伤医的从重处罚标准,形成法律震慑;也要完善医疗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权威的医疗鉴定体系与普惠性医疗责任保险,让风险得到合理分散;更要通过医学科普培育理性就医文化,让公众理解 “医学有边界,医生非万能”。正如 “世界患者安全日” 所传递的理念,患者安全与医者安全本就是一体两面,唯有筑牢医者安全的防线,才能守住患者生命的底线。 王海彬教授仍在 ICU 与伤痛抗争,无数患者在等待他康复归来。这起悲剧不应只成为一时的舆论热点,而应成为推动医疗安全治理升级的契机。当每间诊室都有实质的防护,每起纠纷都有公正的解决途径,每个患者都能理性看待疗效时,医者才能真正心无旁骛地救死扶伤,医患之间才能重建起久违的信任与温情。 此外,医院医生要做到不趁病谋利,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被打被杀。由于医院存在创收压力,部分医生的主要任务从单纯的看病治病变成了趁机谋取收入,他们想方设法忽悠病人多检查、多吃药、多住院,绞尽脑汁让患者多掏钱。这样的医院和医生,怎能不引发患者的不满和愤怒,进而导致被打被杀的悲剧呢? 前一阵,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李晟在门诊诊疗中突然遭受一男子无差别暴力伤害致死,男子行凶后跳楼自杀,这一事件一度冲上热搜,引起公众热议。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2015 年 5 月 28 日到 6 月 7 日短短十天内,就连续发生了 9 起伤医事件,造成多名医护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每次发生伤医事件,都会引起社会关注和舆论热议,都会引出暴力伤医、行凶者动机、医患矛盾、医患纠纷等一系列话题。然而,热议过后迅速冷淡,然后待下一场伤医事件发生,再热议,再冷淡,如此循环往复。 每一次暴力伤医事件,带来的都是医院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双输局面,反映出医院医患关系存在的缺陷,折射出医患矛盾的升级和医患关系的恶化,这是医院、医生、患者、患者家属和整个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然而公开数据显示,2017 年全国医疗损害纠纷案件高达 12734 件;2018 年 12249 件;2020 年 18670 件;2021 年 10746 件;2022 年 5074 件;2023 年 2219 件。在每一场医患纠纷报道中,媒体基本上会站在医院和医生的立场,还专门发明了 “医闹” 这样的词汇;而网友则基本上会站在患者或患者家属的立场,质疑事件真相。医法汇《2022 年全国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大数据报告》显示,在二审判决中,医方败诉占比 79.11%。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呢? 不管说明了什么,也不管医患纠纷的真相如何,在每一次伤医事件和医患纠纷冲上热搜的时候,在有关部门挥棒呵斥暴力伤医行为属于违法犯罪的时候,在媒体义正言辞对暴力伤医行为表示零容忍的时候,在社会舆情对暴力伤医事件议论纷纷的时候,可曾有人想过四十年前为何根本不存在伤医事件和医患纠纷呢?那时,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医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看病治病,根本不需要考虑医院创收或个人收入问题;患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信任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根本不需要考虑医疗费用的问题;医生与患者有着充分的时间交流沟通,共同面对病魔的挑战,共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医生巴不得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患者也巴不得尽快出院去参加劳动生产。 现在,由于医院要创收,医生的主要任务从看病治病变成了趁病谋利,他们要想方设法忽悠病人多检查多吃药多住院,要绞尽脑汁忽悠患者多掏钱。这样的医院和医生,能不被打被杀吗?患者信任医生,医生叫做什么检查就做什么检查,叫做什么手术就做什么手术,叫买什么药就买什么药。到头来,家底掏空了,债台高筑了,病还不得好,甚至还人财两空。这样的医疗,能不发生医患纠纷吗?所以,医生看病要做到不趁病谋利,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被打被杀。 免费医疗方面,人民身体强壮,国家才能强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政府应该实行免费医疗。只要是中国人就可以享受免费医疗,使所有的中国人身体健康为党为国工作。医药改革必须彻底摆脱医药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回归到 “救死扶伤,爱国卫生,人民健康” 上来。而绝不是 “小病大治、重复检查、以医养药、赚钱第一”。 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曾多次提出,国家实行 “全民免费医疗” 的主张。针对张其成委员的提案,有人反驳说:考虑到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财政支撑能力尚且有限,医保筹资水平还不高,基金支撑能力还不足,一段时期内不具备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各项基础。但我认为,这不仅是在侮辱污蔑我们的国家。在金砖五国中,我国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但却是唯一一个没有实行免费医疗的国家。明明在金砖五国中,我国的综合实力最强。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中国是完全具备条件的,其实我们中国的南街村早就实现了。南街村不但早就实行了免费医疗,住房、教育,还免费安排工作。而且家具、家电也免费,用水、用电、用气也免费,连米、面、油、瓜果、蔬菜、肉食也免费。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跨入共产主义,过上了无数人理想中的幸福生活。我看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是做不做的问题,而不是做不到的问题。 免费医疗若确实有困难,最起码要像北京中科创新国际医院的合作医院一样,对肝胆胃肠病、糖尿病肾病、耳聋鼻炎、气管炎哮喘、高血压心脏病、脑瘫癫痫病、风湿骨病、男科妇科、不孕不育、皮肤病性病、疱疹艾滋病、白血病肿瘤等各种疑难病,实行先治疗后收治疗费,不收任何押金,是否治愈以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友谊医院、301 医院、302 医院、空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等中国有权威的大医院检查为准。 不管什么病不治疗是不易自愈或减轻的,接受了治疗最起码能使病情得到控制及减轻,而且还有治愈的可能,现在科学在不断发展,以前不能治愈的疑难病,不等于现在也不能治愈。举个简单例子,原来中国没有飞机大炮什么的,现在不但有了飞机大炮还有原子弹和天宫 1 号 2 号。希望患者不要讳疾忌医。要相信科学,患了病应及时治疗。不要听信有些专家说各种疑难病治不好。例如新冠病毒一开始时,钟南山等医学专家多次说无特效药,结果几乎都治好了。 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这是千古不变的铁律,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是最能得民心的。政府为人民办事一定不要去计较盈亏,没钱印钱就可以了,其实干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的事,政府负责生产钱就可以了,有些经济专家可能会说,大量印钱会引发通货膨胀,其实,通货膨胀不是因钱多,而是因为缺货,比如目前的钢筋水泥汽车服装过剩会涨价吗?通货膨胀就是说出万个花样来,归根到底也就因东西少。解决通货膨胀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印钱投资,什么东西缺少,就投资生产什么,不管任何东西多了,就不可能涨价的。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