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国家应当加大印钱投资力度,解决经济下行失业上升问题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下,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普及正深刻重塑劳动力市场格局。机器对人力的替代,一方面以惊人的效率提升推动社会生产力跃迁 —— 生产线机器人 24 小时不间断作业、人工智能处理海量数据、农业机械实现规模化种植,这些进步切实减轻了劳动者的体力与脑力负担,让 “少劳累、多享受” 的生活愿景成为可能,无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另一方面,这种替代效应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传统制造业工人面临岗位流失,部分脑力劳动者的工作被算法优化,工农群体的就业压力持续攀升,若缺乏合理的应对机制,不仅会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更可能制约经济循环的顺畅性。 面对这一现实,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与主动作为至关重要。解决失业问题不能仅靠市场自发调节,更需要政府牵头搭建 “就业保障 + 民生改善 + 经济提振” 的多元联动框架。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通过定向招工吸纳劳动力 —— 组织人力投身沙漠生态治理,在库布其、塔克拉玛干等沙漠边缘构建防风固沙林带,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创造大量户外作业岗位;深入农村开展基础设施升级,对老旧土路进行硬化改造,修缮破损农房,平整零散耕地,让农村人居环境与生产条件同步提升。同时,可探索弹性就业模式,将单一岗位的全职工作拆分为 2-3 人协作的轮岗制,例如社区服务、公共设施维护等岗位,通过缩短单人工作时长,让更多人获得就业机会,实现 “就业机会共享”,真正践行 “发展为了人民更幸福” 的核心宗旨。 当前社会并非 “无活可干”,而是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与组织。走进部分农村地区,仍能看到狭窄颠簸的土路在雨季泥泞难行,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抵御灾害能力薄弱;即便是城市角落,也存在老旧楼房管线老化、街道设施陈旧等问题。这些领域既是民生痛点,也是经济发展的潜力点。政府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资,实则是一场 “一举多得” 的战略布局:其一,消化钢铁、水泥、建材等领域的过剩产能,避免资源闲置浪费,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其二,为农民、城市待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及退役军人提供海量就业岗位,通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激活消费市场;其三,通过改善民生福祉,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策温度,进一步巩固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这是利国、利民、利党的长远事业。 在资金保障层面,需打破 “缺钱就无法办事” 的固有思维。政府拥有合法的货币发行权,适度印钞用于民生与基建投资,并非盲目扩张,而是精准对接社会需求的 “定向输血”。部分观点担忧 “大量印钱会引发通货膨胀”,但事实上,通货膨胀的核心诱因是 “供需失衡”—— 当市场上货币总量远超商品与服务的供给时,才会出现物价普遍上涨。当前我国在钢筋、水泥、家电、服装等诸多领域存在产能过剩现象,这些商品的供给能力足以匹配新增货币带来的需求,短期内并无涨价压力。相反,若能将印钞资金精准投入到 “补短板” 领域,反而能通过扩大生产、增加供给,进一步稳定物价。 美国的经济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作为全球经济、科技与军事强国,美国长期通过适度印钞与定向发钱拉动经济,例如为基础设施建设注资、向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补贴等,且并未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其关键在于资金流向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匹配 —— 将货币投入到能产生实际价值、提升供给能力的领域,而非单纯的货币超发。这一经验表明,只要把控好 “印钱规模” 与 “投资方向”,货币发行就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而非引发通胀的 “洪水猛兽”。 具体到投资方向,可聚焦农村发展的五大核心领域,构建 “全方位、立体化” 的民生保障体系: 通村公路升级工程:针对偏远村湾出行难问题,对现有土路进行硬化改造,拓宽狭窄路段,增设防护栏与排水设施,实现 “村村通硬化路、组组通便捷路”,彻底打通农村交通 “最后一公里”,既方便群众出行,也为农产品运输与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对塘堰、沟渠、水库的修缮与新建投入,完善灌溉管网系统,解决农田 “靠天吃饭” 的困境;同时升级农村饮水工程,确保人畜饮水安全,提升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保障。 农业规模化与机械化改革:打破 “包产到户” 带来的耕地零散化局限,通过村干部牵头组织联合生产、招标承包给专业农业企业等方式,实现耕地整合与规模化经营。引入大型播种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农业机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让农民从 “体力型” 劳作转向 “技术型” 管理,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按照 “一村一标准”,建设标准化学校、养老院与门诊部。学校配备齐全的教学设备与师资力量,让农村孩子就近享受优质教育;养老院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难题;门诊部配备基础医疗设备与专业医护人员,实现 “小病不出村”,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闭环。 农村住房安全提升工程:根据各村实际需求,统一规划建设防汛抗震楼房,配套水、电、燃气、广播电视、网络、暖气空调等齐全设施,并进行标准化装修,免费提供给村民居住。待村民顺利入住后,再对原有旧房进行拆除与土地平整,恢复为耕地,避免 “先拆后建” 导致的群众安置难题,切实保障村民住房安全与生活质量,同时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这些建设项目将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一方面,大量需求将消化钢铁、水泥、建材、家电等领域的过剩产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形成 “投资 - 生产 - 就业 - 消费” 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为农民、工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提供海量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这些民生工程的落地,将切实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进一步巩固政权根基。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千古不变的历史铁律。当政府将资金与精力投入到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中,解决群众的出行、教育、医疗、养老、住房难题,人民自然会真心拥护。如此一来,不仅能破解经济下行与失业上升的难题,更能凝聚起全社会的发展共识,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与经济基础。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