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加强党对国家全面统一领导,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 是人类社会治理文明的重要价值追求,在中国语境下,其实现离不开党的全面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根植于中国历史逻辑、治理规律与人民利益,是国家稳定、民族复兴的 “定盘星”,更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根本前提。 一、党的全面统一领导:历史必然与制度优势的统一 中国作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国,从近代积贫积弱走向独立富强,历史已给出明确答案:唯有坚持党的全面统一领导,才能凝聚发展力量。 历史维度:近代中国尝试的君主立宪、议会制等模式均因脱离国情失败,唯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 “三座大山” 建立新中国,此后又依托党的领导建立工业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经济腾飞,证明党的领导是人民的正确选择。 制度优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能突破 “短视政治”,制定并执行长远战略。从 “五年规划” 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党统筹全局、集中力量办大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是其他治理模式无法实现的 “全国一盘棋” 效能。 二、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的整体 “人民当家作主”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党的领导是其根本保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为人民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保障 我国 “全过程人民民主” 涵盖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各环节,党的领导贯穿始终: 民主选举: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完善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保选举出为民服务、有能力的代表,避免西方 “选票民主” 的民粹主义、短视政治问题。 民主决策:党坚持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重大政策制定通过座谈会、网络征求意见等吸纳民意。如《乡村振兴促进法》制定中,深入基层倾听农民诉求,让决策兼顾国家与人民、长远与当前利益。 (二)确保权力为民所用,筑牢监督防线 党构建 “自我监督 + 人民监督” 的闭环体系: 党内监督:以 “自我革命” 精神完善法规、推进巡视巡察、深化纪检监察改革,对腐败 “零容忍”,通过 “打虎”“拍蝇”“猎狐” 维护人民利益。 人民监督:畅通信访、政务公开、网络问政等渠道,如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 确保群众诉求 “件件有回应”,政务公开让权力运行透明,避免权力脱离人民。 三、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的治理基石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二者统一于保障法律 “人民性” 与实施 “有效性”。 (一)确保法律体现人民意志 党在立法中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让法律成为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如《民法典》编纂时,10 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 102 万条建议,回应高空抛物、老年人权益保障等群众关切,避免立法 “闭门造车”。 (二)保障法治统一实施 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打破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如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推动环保法规严格执行;同时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一,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守法,以 “关键少数” 保障权力在法治轨道运行。 四、坚持党的全面统一领导,迈向民族复兴 当前我国处于民族复兴关键期,面临复杂国际环境与繁重国内任务,加强党的全面统一领导是应对风险的 “压舱石”、推动发展的 “动力源”。 国际层面:百年变局下,单边主义、地缘冲突加剧,党的领导能凝聚全国力量,在国际博弈中掌握主动权。如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抗疫时,党快速部署,既贡献中国智慧,又维护国家利益。 国内层面:我国处于转型升级期,党的领导确保发展战略连贯稳定。如科技创新领域,党提出 “科技自立自强”,集中资源突破 “卡脖子” 技术,推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 需明确,加强党的全面统一领导并非 “包办一切”,而是坚持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积极性。如脱贫攻坚中,党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形成 “全党动员、全社会参与” 的大扶贫格局,实现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五、践行党主民主,巩固执政根基 民主模式具有多元性,中国应结合国情实行 “党主民主”—— 党领导人民选官、立法、依法治国,这一制度既以党的全面统一领导保障国家发展方向,又通过人民参与选官、立法体现当家作主,让官员因权力源于人民而全心服务,从根本上消除民怨。 党需以史为鉴,汲取历史教训,践行党主民主,将公平正义、为民服务置于首位,严惩官僚主义与腐败,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得民心者得天下”,唯有赢得人民拥护,才能巩固执政地位,避免社会动荡,引领中国迈向民族复兴。 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加强党对国家的全面统一领导,是社会稳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能应对风险挑战,让人民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实现中国梦。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