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医生必须要做到不趁病谋利,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被打被杀 当 9 月 22 日深夜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灯在持续十小时的抢救后终于暗下,王海彬教授被缓缓推入 ICU 时,医疗界再次被恶性伤医事件的冰冷阴影笼罩。这位拥有 30 余年从医履历、成功完成 2000 余台关节置换手术的骨科专家,本应在诊室里为患者规划康复蓝图,却在出诊时遭遇患者持刀袭击,头部与肢体多处受创。尽管医护团队拼尽全力将他从生死线上拉回,但重症监护室里未知的康复挑战,仍像一块巨石压在无数医者与民众心头。这起悲剧不是孤立的偶然,而是一面尖锐的镜子,照出了医疗安全治理中尚未愈合的深层创口,也让社会再次直面医患关系的脆弱现状。 回溯过往,医疗暴力的利刃从未远离救死扶伤的战场。五年前,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在门诊为患者诊疗时,被突然挥下的刀具砍伤,左手功能严重受损,曾经灵活持镜的手,长时间无法再握住手术刀;九年前,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陈仲伟,在家中遭遇极端袭击,最终不幸离世,留下未竟的医学研究与无数患者的惋惜;同样是五年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诊室内,持刀伤人案突然爆发,嫌疑人行凶后选择自杀,将一场本可通过沟通化解的矛盾,推向了无可挽回的悲剧结局。从南到北,从退休老专家到青年医师,从综合医院到专科医院,医疗暴力一次次突破底线,不仅伤害着医者的身体与心灵,更在一点点侵蚀社会信任的基石。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更令人揪心:仅 2024 年,全国就发生伤医事件 427 起。每一起事件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一群医者的寒心,以及无数民众对医疗环境的担忧。如今,“平安医院” 建设持续推进,警医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医院安防设备逐步升级,可为何恶性伤医事件仍在反复上演?这背后绝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医疗体系、医患沟通、社会认知等多重问题交织的结果。 不可否认,部分医疗机构存在的 “创收压力”,确实扭曲了少数医生的执业初心。在一些地方,医院的运营考核与经济指标挂钩,医生的绩效评价与开单金额关联,这使得原本以 “看病治病” 为核心的医疗行为,逐渐掺杂了 “谋利” 的色彩。少数医生为了完成考核任务,诱导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开具高价药物、延长住院时间,甚至推荐超出病情需要的治疗项目。患者怀着对医生的信任踏入医院,却在不知情中承担了额外的医疗费用,有的家庭因此掏空积蓄,有的患者病情未好转反而因过度治疗引发新问题。当信任被利益践踏,当期待变成失望,部分患者的不满与愤怒便可能在情绪失控时转化为暴力行为。这种 “趁病谋利” 的现象,不仅违背了医学 “救死扶伤” 的本质,更成为激化医患矛盾、诱发伤医事件的重要导火索。 反观四十多年前,医患关系为何能保持如此和谐?那时的医疗体系虽不富裕,医疗资源虽不充足,但医生的核心任务只有 “看病治病”—— 不需要考虑医院的创收指标,不需要计算个人的绩效提成,只需凭借专业能力为患者解除病痛;患者走进医院时,也无需担忧医疗费用的沉重负担,只需充分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治疗;医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患者沟通病情,耐心解释治疗方案,患者也愿意敞开心扉讲述症状,医患双方朝着 “战胜病魔” 这一共同目标携手前行。医生盼着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患者盼着尽快回归生活与工作,这种纯粹的医患关系,建立在 “以患者为中心” 的初心之上,也源于医疗行为对 “公益属性” 的坚守。 如今,随着医疗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医疗服务逐渐被赋予 “商品属性”,医药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的倾向,让医疗的公益底色不断淡化。“小病大治、重复检查、以药养医、赚钱第一” 的现象在部分机构滋生,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让医患之间的信任出现裂痕。当患者抱着 “花钱治病” 的期待,却面临 “钱花了病没好” 甚至 “人财两空” 的结局时,原本的信任便会转化为质疑与愤怒,一旦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矛盾便可能升级为冲突。因此,要从根本上减少伤医事件,首先需要让医疗回归公益本质,让医生摆脱 “创收压力” 的束缚,重新聚焦 “看病治病” 的核心职责 —— 只有医生不 “趁病谋利”,患者才能重拾信任,医患之间才能重建理解,伤医事件的土壤才会逐渐消失。 而要实现医疗公益属性的回归,“全民免费医疗” 的探索无疑是重要方向之一。人民的身体健康,不仅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决定着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医疗事业的公益属性,也为医疗改革指明了方向 —— 医疗改革必须彻底摆脱 “产业化” 的误区,回归到 “救死扶伤、爱国卫生、保障人民健康” 的初心上来。 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曾多次在提案中呼吁实行 “全民免费医疗”,这一主张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有人以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支撑能力有限、医保基金不足” 为由提出反对,但这种观点显然忽略了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与制度优势。在金砖五国中,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总量、科技实力均处于领先地位,却仍是唯一未实现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而我国河南南街村早已通过集体发展,实现了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甚至为村民提供免费的生活物资与就业保障,用实践证明了 “全民福利” 并非不可实现。事实上,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关键不在于 “能不能”,而在于 “想不想”—— 这不仅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的践行。 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这是千古不变的铁律,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是最能得民心的。政府为人民办事,一定不要去计较盈亏,没钱印钱就可以了。其实干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的事,政府负责生产钱就可以了, 有些经济专家可能会说,大量印钱会引发通货膨胀,但我认为,通货膨胀并非源于钱多,而是因为物资短缺。比如目前钢筋、水泥、汽车、服装等物资过剩,这些东西会涨价吗?显然不会。只要缺什么就生产什么,就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因为任何东西供过于求都不可能涨价。 众所周知,美国目前是世界上军事最强、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一直不断地印钱发展,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问题。在免费医疗、教育、住房这些事业上,政府负责“生产”钱,将钱投入到这些领域即可。 推行全民免费医疗,需要政府牵头整合医疗资源,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保障体系,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卫生投入、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等方式,降低民众的医疗负担;同时,还需加强医疗行业监管,杜绝 “过度医疗”“以药养医” 等现象,让医疗资源真正用在 “治病救人” 上。只有当医疗不再与 “利益” 捆绑,当医生能够安心执业,当患者能够放心就医,医患关系才能回归和谐,伤医事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医疗事业才能真正成为守护人民健康、支撑国家发展的坚实基石。 医疗安全是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患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守护医者安全,不仅需要完善的安防措施与严厉的法律惩戒,更需要从医疗体系改革、民生福利保障、社会信任重建等根源入手,用制度保障医疗的公益属性,用初心唤醒医者的仁心,用理解架起医患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让王海彬、陶勇等医者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医院真正成为 “救死扶伤的圣地”,让每一位民众都能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感受到公平与温暖。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