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公务员要从乡长被农民活埋、派出所长被打死中汲取教训

陈中华:公务员要从乡长被活埋、派出所长被打死中汲取教训

1750486728918257.jpg

1999 年的江西丰城,一场震惊全国的活埋乡长事件,如同一把带血的利刃,在我国基层治理史上刻下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这不是简单的暴力冲突,而是权力与民生彻底失衡后爆发的悲剧:一位普通农民,只因不堪乡政府层层加码的不合理收费 —— 那些远超中央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红线的苛捐杂税,他曾试图用最理性的方式维权,自发收集中央与江西省委的红头文件,想凭借政策依据讨回公道。可他等来的不是合理回应,却是乡政府以学习班为名的强制带走,最终落得非正常死亡的结局。

当家属与亲友 50 余人怀着悲痛与愤怒前往乡政府讨说法时,得到的却是更蛮横的驱散 —— 公职人员对群众生命尊严的漠视、对合理诉求的冰冷拒绝,如同火星落入汽油桶,瞬间点燃了周边农民积压多年的民怨。最终,丰城附近四个乡镇的数万农民,自发带着锄头、镰刀等农具包围了乡政府,情绪激动的群众捣毁办公大楼,乡长被从二楼扔下摔伤后遭活埋,派出所长与一名民警当场被打死,派出所长的尸体甚至被愤怒的群众吊在树上示众。

这场悲剧从来不是农民暴烈的证明,而是权力傲慢将民生矛盾逼至绝境的必然结果。它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当时基层治理失能失责的严重弊病:本应服务群众的基层政权,却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权力异化为压榨民生的工具。即便时隔二十余年,这起事件依然如同一记警钟,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公务员:当权力背离人民意志、漠视群众利益时,终将付出不可挽回的沉重代价。

事件后续的连锁反应,更凸显了正视问题、及时纠错对治理的重要价值。事件发生当夜,江西省政府紧急抽调大批警力进驻丰城,才勉强平息事态;8 31 日,国务院罕见召开全国乡镇党政正职全员紧急电视电话会议,通报了包括丰城事件在内的多起因农民负担过重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并以最严厉的态度下令全国立即停止以强制手段征收各类款项。

而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这起流血事件成为了推动我国农业税改革的关键转折点。2006 1 1 日,国家正式全面免除农业税,终结了延续两千余年的皇粮国税,让亿万农民彻底卸下了沉重的负担。从流血冲突政策革新的历程,清晰地向所有公务员警示:民生问题从来没有小事,任何对群众利益的漠视、对政策执行的扭曲,最终都会像滚雪球一样,累积成破坏社会稳定的炸药包;唯有主动倾听群众诉求、及时化解矛盾,才能守住基层治理的底线。

若将视野拉得更远,我们会发现,丰城悲剧的教训并非孤例,而是中国历史上民生与统治关系的当代映射。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恰似一部轻徭薄赋则兴,苛捐杂税则亡的周期性循环史:新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往往因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 汉初实行十五税一”“三十税一的轻赋举措,极大激活了民力,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根基;北魏的均田制、唐代的租庸调制,也在短期内减轻了民众负担,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但到了王朝后期,随着统治阶层的腐败与贪婪,苛捐杂税日益繁重,民生被压榨至极限,最终必然走向覆灭。《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对秦代赋役的记载至今读来仍触目惊心: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 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田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故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秦代赋役较前代激增 20-30 倍,农民耕种豪强的土地,还要缴纳五成地租,最终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成为强秦仅存十五年便短命而亡的重要诱因。

即便后世有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赋税改革,也始终难逃王朝后期赋税膨胀的循环;到了民国末期,更是出现了自古未闻粪有捐,而今唯独屁无税的荒诞景象,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众生活苦不堪言,最终加速了政权的崩塌。历史反复证明:民富则国强,民穷则国危,赋税与民生负担的合理性,直接维系着社会稳定的根基,任何时代的治理者都必须敬畏这一铁律。

而在当代,民生负担的核心已从农业税转向与企业、职工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领域。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减轻企业负担,从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到开展对乱收费、乱罚款的专项整治,再到鼓励地方探索灵活的惠企举措,顶层设计的每一步,都围绕为市场主体松绑、为企业发展赋能展开。尤其在新冠疫情导致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企业与职工普遍面临收入缩水、经营承压的困境,此时更应严格遵循中央减负纾困的导向,暂缓或放缓社保基数上调节奏,而非逆势增加民生与企业负担。

但从地方实践来看,部分政策执行与中央要求仍存在明显偏差,北京市近年来企业职工五险缴费基数的调整,便成为观察这一矛盾的重要窗口。为更清晰呈现政策变化、民生影响及涨率数据,现将 2020-2025 年北京市企业职工五险缴费基数关键信息整理如下:

执行时间

缴费基数上限

缴费基数下限

2020

26541(元 / 月)

3613(元 / 月)

2022

31884(元 / 月)

5869(元 / 月)

2023

33891(元 / 月)

6326(元 / 月)

2025

35811(元 / 月)

7162(元 / 月)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北京社保基数的持续上涨(尤其是下限近五年累计涨率超 98%),与中央减轻企业负担的要求、新冠疫情经济下行期企业与职工的实际承压形成了鲜明反差:2025 年全国已有 26 个省份暂缓公布社保基数新标准,河北省甚至罕见下调基数,背后正是对疫情纾困、共渡难关政策的积极响应 —— 要知道,当下制造业面临原材料涨价与订单流失的双重挤压,服务业尚未完全走出疫情阴影,社保支出的每一分增长,都可能成为压垮小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职工而言,基数上调更直接意味着到手收入缩水:7162 元的下限,对月薪仅数千元的低收入群体来说,每月多缴的社保费用,可能直接影响房贷还款、子女教育费用或日常生计;更值得关注的是,社平工资统计中包含了国企、外企等高收入群体,这直接拉高了整体水平,使得私企职工的实际收入远低于统计值,却要按照偏高的基数缴费,形成被平均后的缴费压力。这种不公,在疫情后经济恢复期更易放大民生焦虑,也与中央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市场主体和普通民众的导向严重相悖。

雪上加霜的是,2025 9 1 日生效的社保强制缴纳政策(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强调任何规避社保的用工协议均无效),与《住房租赁条例》引发的房东税讨论,让民生领域的争议更显复杂。

在社保强制缴纳层面,官方与民间呈现出善意与疑虑的碰撞:《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提出,强制社保的核心是保护此前常被企业拒缴社保的农民工群体,是实现老有所养的重要保障,农村养老金偏低的问题需要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不应因此否定社保体系的进步;《人民日报》也专门澄清,全民强制社保是自媒体的误导 —— 社保缴纳本就具有强制性,此次司法解释仅是统一司法标准,且仅针对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同时强调社保是个人的生存底线、企业的未来入场券、国家的社会稳定器

但质疑声仍未停歇:新冠疫情后经济尚未完全复苏,此时强化社保强制缴纳,是否与减轻企业负担的要求相脱节?小微企业如何承受合规成本与基数上涨(近五年下限累计涨超 98%)的双重压力?这些疑问,本质上是民众对政策时机合理性的担忧,也是对地方执行是否因地制宜的拷问。

房东税争议层面,《住房租赁条例》要求的租房备案与税务信息共享,虽被官方澄清不新增税收,却仍引发了民众对隐性税负显性化的担忧 —— 现实中,主动向税务部门报税的房东极少,此前未缴纳的税款,极有可能通过涨房租的方式转嫁给租客;而备案机制的强化,让租房成本上升的焦虑被进一步放大,这显然与中央保障民生、稳定消费的部署存在落差。

这些争议的本质,是部分地方政策执行与中央要求的偏差,是疫情后经济下行期民众对税负感的敏感,更是对政策公平性、透明度的迫切诉求。遗憾的是,部分公务员仍在依赖倒逼机制:发现下属失职、民生问题萌芽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非要等到事故酿成、舆论发酵,才被动整改。这种做法,既违背了中央主动作为、精准施策的要求,也彻底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等出事后再改正的逻辑,是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 —— 用群众的痛苦、社会的代价倒逼工作改进,与现代治理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背道而驰,更与中央从源头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治理导向不符。每一位公务员都必须清醒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岗位责任从来不是被动应对危机,而是主动落实中央政策、解决群众难题;从来不是悲剧后补救,而是萌芽时化解

历史与现实已给出明确答案:公务员当以丰城悲剧为戒,以中央减轻企业负担、保障民生的要求为标尺,尤其要充分考虑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的实际情况,从民生争议中读懂治理的核心要义。

面对企业经营困境,要主动探索差异化社保缴费机制,借鉴浙江用往年数据确定基数、福建降低企业缴费基数等创新做法,将中央的惠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小微企业喘口气、活下去;听到职工的缴费焦虑,要优化社平工资统计口径,剔除不合理的高收入群体拉抬效应,避免被平均带来的不公,让政策更贴近民众的实际收入水平;面对租房税收担忧,要明确规则、消除模糊地带,通过补贴、减免等方式,杜绝隐性负担转嫁给租客,切实呼应中央稳定民生预期的部署。

更重要的是,要从秦代、民国的历史教训中敬畏规律,斩断乱收费、乱罚款的根源:一方面,严格落实中央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的要求,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弥补地方财力缺口,避免地方因缺钱而向企业、民众伸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回归公共服务本位,摒弃卖地生财”“以罚代支的短视思维,坚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初心,让每一项决策都与中央要求同频、与群众期待共振。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从丰城农民的怒火到社保缴费的焦虑,从秦代的赋役三十倍于古到民国的粪捐之耻,从中央减轻企业负担的明确要求到地方执行的偏差,尤其在新冠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退的背景下,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苛捐杂税、政策脱离实际,侵蚀的不仅是民众的财富、企业的活力,更是政权的根基;而轻徭薄役、民生为本、紧跟中央部署的治理,才能让国家实现长治久安。

每一位公务员都应摒弃官僚主义、放下权力傲慢,将主动作为、落实中央政策、服务群众企业刻进岗位意识 —— 让政策调整贴合经济脉搏、呼应中央要求,更契合疫情后民生与企业的真实需求,让决策充满民生温度。唯有如此,才能守住基层治理的底线,赢得群众与市场主体的信任,让类似丰城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国家在民生兴旺、企业活力迸发的基础上,走向更加持久的繁荣。

此外,俗语言政通则人和,政兴则国昌。政令不畅,小则影响政策落地效果,大则妨碍国家发展大局。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唯有做到党中央有令则行,动如雷霆;党中央有禁则止,稳若泰山,才能形成无坚不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拒不执行中央部署,再好的政策也将沦为空中楼阁。民间早有谚语讽喻这种现象:中央政策大晴天,下到地区起点云,传到县里变成雨,落到镇里淹死人”“村骗乡,乡骗县,一路骗到国务院。直至今日,文件层层念,念完进饭店,执行不见面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未彻底绝迹。

一些地方官员对上一套、对下另一套,于地方或自身有利则执行,无利则拖延、甚至顶风违纪。这种行为,实质是利益观的错位与颠倒:于局部而言,是本位主义、保护主义在作祟;若任其蔓延至全国,则将严重侵蚀国家治理效能,轻则积累民怨,重则动摇政权根基。

因此,党必须下决心以强力措施确保政令畅通: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中央权威的同时,推动政策公开透明,主动接受人民监督;对那些不作为、乱作为、拒不执行中央政策的官员,必须依纪依法严肃问责,绝不姑息迁就。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央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地生根,才能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 陈中华

1760047694566285.jpg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