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只要伤害中国公民生命财产,司法机关必须尽快虽远必诛

陈中华:只要伤害中国公民生命财产,司法机关必须尽快虽远必诛

1750486728918257.jpg

2025 9 19 日至 22 日,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白所成、白应苍等 21 名被告人涉诈骗、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 12 项罪名的案件。这场庭审,既是对缅北白家犯罪集团自 2009 年以来累累恶行的集中清算,让正义虽迟但到成为现实,更以其长达 16 年的罪恶存续史,敲响了跨境犯罪治理的警钟 —— 我们不仅要为正义的到来鼓掌,更需深刻追问:为何这个危害极大的犯罪集团能盘踞 16 年?背后的复杂成因,值得全社会深彻反思。

一、罪恶 16 年:一场跨越国境的系统性犯罪

白家犯罪集团的嚣张,绝非短期滋生的毒瘤。自 2009 8 月起,以白所成、白应苍等家族成员为核心,他们依托缅甸果敢地区的家族影响力与武装力量,构建了一套产业化、网络化、暴力化的犯罪体系:41 个园区作为犯罪窝点,金主提供资金与技术,家族武装提供庇护,从电信诈骗(涉赌诈资金 200 余亿元)、故意杀人(致 6 名中国公民死亡),到贩卖制造 11 吨甲基苯丙胺、组织强迫卖淫、非法拘禁,几乎涵盖了最恶劣的刑事犯罪类型。

16 年间,无数中国公民沦为受害者:有人被诱骗至缅北园区,遭受殴打、拘禁后被逼参与诈骗;有人因拒绝配合被残忍杀害,尸体甚至无法被家人寻回;还有女性被强迫从事色情交易,尊严被肆意践踏。这些悲剧的持续上演,暴露出犯罪集团的生存韧性”—— 而这种韧性,恰恰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核心。

二、16 年存续的深层原因:多重困境交织的治理难题

白家犯罪集团能存续 16 年,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跨境治理壁垒、地区局势复杂、犯罪模式升级等多重困境交织的结果,每一环都曾成为其保护伞避风港

(一)跨境执法的空间壁垒:主权与协作的平衡难题

犯罪集团盘踞的缅甸果敢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且局势复杂。一方面,该地区存在地方武装势力与中央政府的权力博弈,中国执法力量无法直接进入他国领土开展行动,需依赖中缅双方的执法合作;另一方面,早期双方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信息共享存在延迟(如受害者身份核实、园区位置定位需多部门对接)、证据固定难度大(犯罪集团销毁作案记录、威胁证人)、人员抓捕需协调地方武装 —— 这些环节的耗时与不确定性,让犯罪集团有了喘息空间

例如,部分受害者家属早年向警方报案后,因涉案地在境外”“缺乏明确证据,案件往往陷入僵局;直到近年来中缅建立更紧密的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多次联合开展打击行动,才逐步突破地域限制,为此次庭审奠定基础。这一过程的漫长,折射出跨境犯罪治理中主权边界打击效率的永恒矛盾。

(二)地区局势的混乱红利:武装割据下的监管真空

果敢地区长期存在的武装割据状态,为犯罪集团提供了天然庇护。白家本身就是当地望族,掌控着私人武装力量,既能对抗缅甸中央政府的管控,也能压制当地民众的反抗 —— 这种地方霸权使得犯罪园区得以公然存在,甚至被包装成工业园”“娱乐城,形成法外之地

更关键的是,当地部分势力与犯罪集团存在利益绑定:犯罪集团通过向地方武装缴纳保护费、分享诈骗与毒品利润,换取对园区的默许;而地方武装则因自身经济来源有限,对这种黑色产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利益共生关系,让犯罪集团在 16 年间得以避开监管,甚至在局势动荡时(如果敢地区的武装冲突),反而利用混乱掩盖犯罪痕迹。

(三)犯罪模式的迭代升级:从野蛮暴力隐蔽产业化

白家犯罪集团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不断升级犯罪模式,应对外界打击。早期,他们主要依靠暴力胁迫(如绑架、殴打)控制受害者;后期则发展出产业化运作:前端通过高薪招聘”“网恋等话术诱骗中国人赴缅,中端在园区内实行军事化管理(摄像头全覆盖、铁丝网围堵),后端通过加密网络开展电信诈骗,资金则通过地下钱庄跨境转移 —— 整个链条分工明确、隐蔽性强。

这种升级让打击难度陡增:一方面,诱骗手段的生活化(如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缅北打工暴富虚假信息),让普通民众难以辨别;另一方面,犯罪链条的跨境化(人员在缅北、诈骗对象在中国、资金流向第三国),使得单一国家的执法行动难以切断全链条。直到近年来,我国警方联合金融、网信等部门,从人员解救、资金冻结、平台整治多端发力,才逐步瓦解其运作体系。

(四)早期防范的认知盲区:对跨境犯罪危害的预判不足

16 年前,电信诈骗、跨境赌博等犯罪尚未像如今这般家喻户晓,社会层面对缅北园区的危害性认知严重不足。2009 年至 2015 年前后,不少人对境外高薪工作缺乏警惕,甚至认为缅北离中国近,即便出问题也能轻易回国”—— 这种认知盲区,为犯罪集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受害者来源

同时,早期相关部门的宣传预警也存在滞后:针对跨境诈骗、诱骗赴缅的警示,多集中在个别案例通报,缺乏系统性、常态化的科普;直到近年来,随着受害者数量激增、媒体曝光增多,缅北是犯罪天堂的认知才逐步普及。这种认知滞后,客观上为犯罪集团的初期扩张提供了时间窗口

三、反思之后:以全链条治理筑牢跨境安全防线

白家犯罪集团的受审,是正义的胜利,但 16 年的罪恶存续史,更应成为我们优化跨境犯罪治理的镜鉴。反思不是为了追责,而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 —— 未来,唯有构建预防 - 打击 - 协作全链条治理体系,才能彻底铲除跨境犯罪的土壤。

在预防端,需强化精准预警:针对易受骗群体(如青年求职者、网络爱好者),通过短视频、社区宣传等形式,揭露缅北高薪”“网恋诱骗的套路;同时,加强对跨境招聘平台、社交软件的监管,从源头阻断犯罪集团的诱骗渠道

在打击端,需深化国际协作:以此次案件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中缅及周边国家的执法合作机制,推动建立信息实时共享、证据联合固定、人员同步抓捕的快速反应体系;同时,加大对地下钱庄、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切断犯罪集团的资金命脉

在治理端,需关注长效机制:针对果敢等跨境犯罪高发地区,推动与缅甸方面的综合治理,通过经济合作、民生帮扶等方式,减少当地对黑色产业的依赖;同时,加强对归国受害者的救助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重返正常生活。

白家犯罪集团的 16 年存续,是跨境犯罪治理的痛点,也是法治建设的起点。此次庭审,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司法机关虽远必诛的决心 —— 无论犯罪集团盘踞多久、藏身何处,只要伤害中国公民利益,就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审判背后的反思: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迟到的正义,更是及时的保护。唯有正视 16 年存续背后的治理难题,以更完善的制度、更高效的协作、更精准的预防,筑牢跨境安全防线,才能让缅北悲剧不再重演,让每一位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能得到最坚实的保障。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